时候才算的吧。
后期之时,文官集团把持朝政,为对付这些人,皇帝只得重用宦官。
东林党和阉党相争如此也成为了明朝加速灭亡的一大决定性因素。
就拿内阁来讲,最开始的时候不过只是因废除丞相而设立起来协助皇帝处理折子的。
因平日接触的就是朝中的一些大事,皇帝也就时不时的征询一下意见。
后来,随着皇帝年幼,内阁权力也越来越大。
到最后也就逐渐深入朝堂内外,不仅可兼中枢高官,地位更是逐渐变得遵从起来。
内阁成员也渐渐发展成为了文臣的标杆人物。
朱厚照旨意出口,不少人的眼睛都瞥向了杨廷和,李东阳和梁储等人。
许久,三人无一人开口,朝中半数大臣这才拱手回道:“臣等遵旨。”
如此一切,朱厚照完全已看在了眼中。
所有大臣心中只剩下内阁大学士,把他这个皇帝置于何地。
所谓朋党是什么?这便就是了。
带着不快,朱厚照也不再多言,直接抬手道:“罢了,退朝吧。”
朱厚照正准备起身离开,杨廷和说话了,“陛下,暂且等等...”
听到杨廷和的声音,朱厚照心底随之升起了一种无名的怒意,但在扭头之际,还是挂起了人畜无害的微笑。
对待这群人绝不能表露自己真实的情绪。
若被他们掌握到喜怒哀乐,极容易被其牵着鼻子走的。
“杨卿可有何事?”
“陛下,忠义侯之事臣还得再说一句,臣并非泼冷水,此事若是不成,陛下可想好如何与天下人交代了吗?任何事情,皆需想好退路,更何况是面对天下臣民的大事,陛下说此事中途而止,会让倭寇更加为所欲为,陛下可否想过,此事若是不成,倭寇那里是否会更加为所欲为?”
这完全是逼着朱厚照当朝立下承诺在事情不成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置张浩。
朱厚照并未马上回应,问道:“杨卿以为如何?”
此事是杨廷和提出来的,如何处置当然也是要由他来开口的。
毕竟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不能不顾及自己脸面的。
杨廷和好似早就想好一般,朱厚照才问出口,他马上便道:“臣以为此事是忠义侯全权负责所有后果便当由他来负责,若有差错,忠义侯当自行引咎辞官,并削爵夺俸,还归布衣之身永不录用。”
对于对官职热衷之人来讲,永不录用是最难熬的。
听杨廷和此言,朱厚照微微一笑,问道:“可若忠义侯能够顺利平倭,那忠义侯便将是我大明的功臣,功臣未战便如此质疑岂不让人寒心,杨卿若是也许诺些,那便只是与忠义侯双方之间的赌注,饶是谁也说不出什么来的,对吧?”
这个对吧询问的乃是于双等人。
他们这些人对此当然是津津乐道的,张浩成功他们家财帛摇身一变便可翻了好几倍,他们支持一下倒也没什么不妥。
可张浩一旦失败,那他们可就要倾家荡产了,对于这个罪魁祸首,他们可恨不得饮血食肉,自是不会让他好过的。
“是是是,陛下所言极是,若只是私下堵住也可平定幽幽之口。”于双附和的很是干脆。
在众人炽热的眼神之下,杨廷和终于咬牙道:“那好,忠义侯若能彻底平息倭患那自是我大明首屈一指之大功劳,到时臣便出城三十里下拜相迎。”
混到杨廷和这个地位,即便是在外藩王也无需下跪行礼。
说不准那些藩王还得来巴结他。
可如今直接许诺要出城三十里去迎接凯旋的张浩着实让人大吃一惊的。
朱厚照都有些诧异,旋即问道:“当着文武百官之面,杨卿可莫要玩笑。”
当着这么多的面说出口了,即便是一时脑热,也绝无更改的可能。
“臣所言句句属实,在场臣工皆可见证。”
杨廷和被逼到了墙角,先前与其同穿一条裤子的王琼部落下风,很快道:“臣愿与杨公共同共进退,若忠义侯能凯旋,臣也愿出城三十里下拜相迎。”
“臣等也愿。”附和之人多为六部之人。
一声附和结束,朱厚照直接把眼神瞥向了李东阳和梁储。
既都是一条船上的,那便有必要把所有人都装上。
李东阳和梁储两人相视一眼,只剩下苦笑,最后不得不拱手道:“臣等也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