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兰陵风流 > 第九十九章 羌塘会战(五)

第九十九章 羌塘会战(五)

下的骑兵战术。太宗还是秦王时,曾经多次率领精锐的轻骑兵玄甲军,迎头杀入敌阵,锐不可当,一直杀到敌人的队尾,再杀回来,反复冲击,直到敌人阵形大乱,丧失斗志,其后的步骑大军掩杀过去,将敌人切割,击溃。

这个战术是大唐骑兵的经典战术,但不是什么人都能用,对骑兵的武力值要求很高,必须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猛士。

萧琰如果率领的是她的第一团,未必敢用这个战术,但她身后是骁骑军,河西军最精锐的骑兵,而且个个都有股子疯狂的战意,这种疯狂将燃烧出他们最高的武力值。

虽然他们只有二百四十多人,身后没有大部队掩杀,但萧琰很有信心,她并不是要歼灭吐蕃人,而是牵制这批吐蕃骑兵,减少高坡上麒武军的后背压力。只要麒武军顶住吐蕃人的进攻,吐蕃人见久攻不下,援军就会退却。

所以他们的凿穿是要冲垮吐蕃人的阵形,阵形一乱,他们就不会被吐蕃人围歼,而吐蕃人的士气也必然在他们的凿穿下受到打击,士气一颓,战斗力就会下降,他们的凿穿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击溃吐蕃人也不是不可能。

萧琰感觉到自己的血液在沸腾,但她的头脑却是无比的冷静。

在她的神识中,这个战场就如同一张棋枰,敌方黑子占据大半棋盘,她的每一次凿穿,就是落子落向敌方棋路中的破绽之处。

吐蕃人的队形很散,这使萧琰的凿穿战术穿透得很顺利。

因为吐蕃人在渡河时就遭遇了萧琰他们的弩射阻击,损失接近一百人,使他们的士气受到当头一挫,尤其萧琰射杀了他们好几个百夫长和队正,这使他们在渡河后的指挥上出现了一些迟滞和不顺畅,反应在“棋路”上,就是破绽。

萧琰与四哥萧琮下棋能做到赢多输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能立即触及弱点,一旦萧琮下了一着恶手——虽说是恶手,以萧琮在棋道上的浸淫功力,即使高手也未必能看得出来,但萧琰就能发现并且把握这个战机。萧琰很多次都是在身处劣势的情形下反败为胜,有时只差三四手就会落败,但萧琮出现一着恶手,接下来形势就会逆转,最终只得弃子认输。

萧琮将记下来的这些棋谱给了父亲,萧昡看后赞叹不已,与任洵谈论时道:“十七郎具有看透弱点、把握唯一胜机的才能,这在棋道上是一种天赋。用之于武道,也是一种天赋,敌人出招的弱点将在她的眼中展露无遗。用到战场上,也是一种天赋,能够立即看出敌人的薄弱之处,若领一支锐军,攻敌之弱,那就是常胜不败了。”任洵笑道:“可与陈武公比乎?”萧昡面带期许,“希望如此。”

两人说的陈武公是南梁第一名将陈庆之,人称白袍战神,初上战场就以二千败北魏二万军,成神之战是北伐之战,仅以七千兵,从南梁国境北伐,一直打到北魏都城洛阳,攻城三十二座,前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从洛阳撤退时遭到北魏名将尔朱荣率三十万军队追击,以五千步骑与三十万魏军相抗,全身而退,因为撤退中遇到山洪爆发才全军覆没。

这是一位神将级的人物,即使大唐第一名将李卫公,也说陈庆之在战场上是“神手”,遇战之胜让人瞠目结舌,而且是他人用兵无法效仿,因为不是兵法运用上的差距,而是那神乎其神的眼力。

萧琰并不知道父亲对她的赞叹和评价,甚至期许她成为第二个陈庆之,但她已经在作战中运用这个天赋,从之前与武道高手的对战,到如今的战场厮杀,而她在晋入登极境就能神识外放后,这个天赋能力就更强了。

她身后的骁骑军当然不知道她这个天赋,但是他们跟随在她身后冲击敌阵只觉酣畅淋漓,就好像瀑布从高处流下,一泻千里,流畅得让人想大叫“痛快”,凿穿简直是一凿就穿,那种痛快劲让骁骑兵都嗷嗷叫起来,眼睛里仿佛有火焰,而这火焰又燃烧到全身,似乎整个人都是一团火,手臂挥舞马槊冲满了力量,完全不觉得疲惫,因为士气的高扬战斗力飚到最高点。

萧琰凿穿的路线完全让吐蕃人摸不着头脑,时而直线,时而斜线,时而曲线,时而冲击中阵,时而冲击边缘,在五六个凿穿之下,就将吐蕃人原本有些散的骑兵队伍冲得更散了。这个散不是指骑兵分布散,而是指不成队形,有的地方空白,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首尾不顾,而萧琰的凿穿路线都是踩在踩着吐蕃人的这些“软肋”上。

几个凿穿之后,就冲乱了吐蕃人的队伍,让他们的队与队混杂,一个队的指挥不能通达下去,许多吐蕃骑兵只好随大流,跟着周边的骑兵队伍跑,哪边人多就往哪边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