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眼底光芒一闪,谦逊的道:“不知各位宗长的意思是?”
宿王对他的谦逊态度很满意,声音温和了一分,说道:“第一步,阻止李昭华成为太子……”
齐王细细听着,心里翻起惊涛骇浪。
***
当日,在长安城中就传出了流言,说秦国公主遇难了。
这流言不知从何处传起,但一个下午的工夫,就传遍了京城上下,士庶皆闻。人们惊惧不敢相信,但流言传得有鼻子有眼,有时间地点人物,让人禁不住去怀疑,一怀疑,心里就发慌了。亲近李毓祯一派的官员和家族,都纷纷派人暗中打探。尤其是侍中崔希真的宋国公府,因为是秦国公主的外家,各个家族前来打探消息的人就没停过。
尚未册皇后的太子妃在东宫听到这个流言,一下晕厥过去,醒来就让人找太子——不,现在是皇帝了。
此时已过了酉时,百官已经下衙,而皇帝突然同时传召政事堂六位宰相,这让城中的风言风语传得更甚了。
皇帝在紫宸殿召见诸相,太上皇也在座,气氛肃穆。
二帝并坐御座,众臣伏拜请安后,皇帝温厚的声音说道:“召见诸卿,是为立储之事。朕与上皇议后,决意立秦国公主为太子,早日监国事。”
六位宰相入宫前便已听闻流言,心里带了三分疑虑,所谓无风不起浪,如今听皇帝这么一说,疑虑就去了两分——皇帝既然要立秦国公主为太子,可见“秦国公主遇难”之说是谣言。虽然皇帝即位当天就立太子,着实太仓促,但考虑到皇帝的身体,就是情理之中了。
崔希真拱手道:“秦国殿下德才皆备,率军灭蕃功绩卓著,立为太子,是人心所望,陛下和上皇立储决断,臣等衷心拥戴。”
裴昶五相也都拱手道:“谨遵陛下和上皇旨意。”
太上皇这时说道:“皇帝即位,必立秦国为太子,这是早已定好的事。如今这般仓促,乃因秦国出了意外,重伤不醒。”
太上皇说到这里顿了一顿,众臣脸色已经遽然而变。
便听太上皇说道:“秦国率武骑署出任务,被贼人设陷于南部湾火山岛,提前以地道钻空全岛,引秦国诸人入地道后,众贼齐发内力塌岛,要与秦国同归于尽。”
众臣听得惊心动魄。
太上皇道:“幸得岭南西道十万众齐力掘山,又得剑阁阁主亲至,将秦国从火山之下及时救出来,周身俱全无损,呼吸脉搏皆存,唯神游天外,昏迷不醒。”
众臣又是庆幸又是惊愕,眼中均流露出不可思议之色。
“剑阁阁主!”崔希真耸然动容说道,“据闻已经存世三百五十余载的那位?”
这可是比大唐建国历史都要悠久的人物。
裴昶、张夷直、郑执中三位世家宰相都曾听过族中先天提起这位人物,面上神色均肃然。
魏重润、邵崇廉这两位寒门宰相知道世外三大宗门,但并不知剑阁宗主竟是这等岁月悠长的人物,都流露出震惊之色。
太上皇说道:“秦国乃剑阁阁主亲传,修习的是剑阁阁主的剑道,只因剑阁的规矩,不收帝者为徒,故无师徒之名分。”这就解释了为何剑阁阁主会亲自出手救李毓祯。
而活得这么悠久的世外高手,谁知道有什么神鬼莫测之术呢?——这就为后面的话做了铺垫。
在座宰相中的,唯有崔希真一早就知道李毓祯是剑阁阁主亲传,而裴昶是后来得知,这也是河东裴氏下决心进入天下之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魏重润四相的脸色都有些奇特,“剑阁不收帝者为徒”——难道剑阁一早就断定清川郡主会继承大唐皇位?当时清川郡主还很年幼吧?!
皇帝温厚又沉稳的声音说道:“朕听闻,修行到了那个境界,能感应到一定的天道。昭华出生时就有祥瑞,东宫一池金鳞齐齐跃起,有的奋力跃出了池外,鱼嘴都向着太子妃的产殿。但此种事不宜妄议于人前,故东宫隐下未报。想来昭华入剑阁后,以剑阁阁主踏入那个境界的玄妙修为,必是看出昭华身负紫微气数,故只传道,而不收她为弟子。”
众臣听到金鳞跃起时都一脸惊愕,听到后面又都沉思起来。
太上皇呵呵笑道:“皇帝瞒得紧啊——朕都是册了秦国之后,才得闻此事。”
皇帝侧身,拱手向父亲行了一礼,“儿子不欲以祥瑞之兆干扰圣见,请君父恕隐瞒之过。”太上皇摆了摆手,“你做得对。国家立储,不以祥瑞为据。然朕终究择立昭华,可见天意使然。”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