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北关苏文钊到了,在关外睡了一晚,第二日才进入关内。
在这个时代也算是正常操作,战事吃紧的时候都是这样,只要入夜就不会开城门,哪怕是熟悉的人。
一大早被冻醒的苏文钊倒是没有气急败坏,只是仰头看着这座巨城,整个人微微颤抖,没有人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震惊。
这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筑城是任何一方势力都要耗尽心力的一件事,大明朝在大凌河畔数次筑城,数次被破,也将大明朝最后的一点骨血吞噬的干干净净。
大明朝失了天下原因很多,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内忧外患加上天灾不断,内忧远超外患,可朝廷上下视建虏为洪水猛兽,却没有重视义军,更没有重视民生,在各种响之下,百姓造不造反都是死,自然会博一把。
这一点一如后世,那位伟人曾在一县之地一日招兵2万,原因也是如此,地主吃的满嘴流油,百姓食不果腹常常饿死,没有活路一旦有人给条活路,岂能不引发大地震。
饿死是最恐怖的死法之一,否则民间也不会有饿死鬼的说法,大明朝天灾不断瘟疫横行,活不下去的百姓岂能不揭竿而起?
筑城的大量耗费不过是大明衰败的一个原因而已,苏文钊此时却对何不凡有了更多的兴趣,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3万民夫15日才半,何不凡万余人10日筑城成功了,他内心莫名其妙有些期待。
中原汉人最拿手的不是冠军侯那种横扫天下的闪电战,也不是李唐威威四海的兵锋,而是筑城,秦朝筑长城以抵御匈奴,大明筑长城抵御蒙古,无一不是在一个筑字。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汉家能力的体现就在这个字上面,虽然看起来有些苟,可却是最好用的策略。
“少爷,如此时间修筑一座城墙并不算太快吧?”
城墙只有十来米长,无非就是高度高一些,可也只是比寻常城墙高数米而已,宽不过10米,也不算城墙之最。
在护卫看来,此处关隘也不过是鸡肋罢了,与南京城相比,太过矮小,可就算那高达26米高的南京城又如何,还不是被鞑子一日而下。
大明的城墙是否坚固,在护卫看来根本不在于现实的城墙,而是内心的城墙,可大明百姓内心的城墙已经破了。
“你这想法不无道理,可却也不合适,他不是大明旧军阀,也不是靠着朝廷发财的军头,你且看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至少到目前为止,他未曾得到朝廷的一两军饷。”
“少爷,你也知道,我是军中出来的,对这些兵痞我是非常了解的,这些人要改变不容易的,更何况其中大部分是客军,一次大胜之后,恐怕就开始谋划如何赚钱了。”
护卫淡淡开口,他对何不凡能改变军队陋习一点都不看好。
没有精锐的军队,再高的城墙再强的防御都是空的。守城信念才是灵魂,只有不怕死才能抵挡外侵。
可大明朝哪还有铁骨铮铮的汉子?脊梁早就断了,没有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雄心壮志,百姓也早已被苛捐杂税弄得麻木不仁,对家国情怀早已经看淡了。
相比不能吃不能穿的家国情怀,百姓更需要粮食,更需要布匹。可大明朝廷并没有关注这些,朝臣正在勾心斗角,帝王也在关心自己的江山。
当兵的就想着打家劫舍赚钱,但凡遇到大战首先就是跑,跑不了就是投降,都成惯例了,一如清末的八旗,十几万干两千都干不赢,还失了京师。
“若是其他人,少爷我自然不相信的,可是那人就未必了!”
苏文钊也不知道哪来的信心,可心里就是莫名其妙的相信何不凡。
或许这就是被打击之后的没由来,也有可能是赚钱之后的自大。
“城门开了!”
望北关的城门忽然打开,一队士兵冲了出来,其中一人直奔苏文钊而来。
“是苏公子吗?”
来人正是谭三,这一次过来也是为了苏文钊手里的铁料,可以说这是何不凡如今最缺的东西了。
铁料可以打造兵器还能打造农具,如今三城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农具,好的农具可以提高生产速度,何不凡一直非常重视。
“是三哥啊!”
苏文钊回去一趟性格也变了不少,不再是以前那般蛮横无理,反而很有公子哥的做派,谦逊知礼了。
“苏公子说笑了,主公正在大厅等你,还请苏公子入关。”
谭三嘿嘿一笑,没有太在意,他知道苏文钊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