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帝在冬暖房,一边抓着自己的暗疮一边看着奏章。
尚宝司卿刘奋庸上书:陛下身体乃是国本,奏章要自己看,决定要自己做,不要让大权旁落,让某个权奸蒙蔽了视听。
结合上次朝会汪御史的言论就有点耐人寻味了。隆庆一看这不对呀。有人要搞自己老师啊!于是转过头就把刘奋庸卖给了高拱。
高拱知道后气的脸色铁青,正准备炮制这个刘思卿。
可转过天,最厉害的一份来了,户科给事中曹大禁上疏,点名批评大学士高拱不忠十事。
比如任人唯亲、蓄意报复、权柄或重、陷害忠良、党庇太监。罪状个个说的好像都有据可查,甚至扬言高拱专权受贿,家中金银已经堆满了库房,跟严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后,请求立即罢免高拱
前两次还好说,高拱的门生群起而攻之,瞬间就打了回去。第三份都开始指名道姓了。
高拱也只能亲自上疏辩白,乞求退休。
这样的弹劾虽来势汹汹,在高拱看来却也容易应付,毕竟只要皇帝信任,他只要不谋反。怎么样也不会倒台。
隆庆亲在自己的冬暖搁看到这份奏疏以后暴跳如雷!
“高爱卿乃是国之柱石!朕在未登基之前受我课业。朝夕相伴九年!怎么可能行如此苟且之事?!这曹大禁如此诽谤是何居心?”
随即马上大笔一挥发中旨:“曹大禁排陷辅臣,着降调外任”
这份中旨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手里。没错。就是朱翊钧的冯大伴。
司礼监由太监掌管,在明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限制。但是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厌政以及幼冲等原因,就像隆庆帝这样的甩手掌柜,就把 “批红” ( “批红”,亦称“批朱”,指皇帝对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即“票拟”)用红字做批示。)这个权利丢给司礼监。
这样司礼监就有了干预明朝的中央决策的权利。
冯保拿到这份中旨以后改了几个字,变成了“曹大禁安言,调外任”,罪名和处罚都减轻了。
但是并没什么卵用。高拱手里抓着户部的权利。刘奋庸和曹大禁两人依旧是外调降级。
但是冯保为什么要帮助张居正呢?
冯保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太监,他在嘉靖朝的时候已经在司礼监,在隆庆朝又是东厂提督。已经快到了太监的天花板。但是冯保是有野心的,他的最终目标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正好此前前任掌印太监被罢免,按理说不论实力和辈分,冯保都是不二人选。但是高拱怕冯保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
所以横插一脚,利用自己对皇帝的影响力,把自己的亲信御用监陈洪推了上去。这可把冯保气的不轻,可是高拱又太过强大,招惹不起,也只能忍气吞声。
后面陈洪因为办事不力惹恼皇帝也被罢免了。这让冯保又燃起了希望。
但是高拱又出手了。这次是把尚膳监的孟冲推了上去。
这下冯保七窍生烟,之前让管仓库的上就算了,现在还把一个管饭的推上去。凭什么?
同时冯保也明白,如果高拱不倒台,那他永远也出不了头。因此义无反顾的和张居正结为政治同盟。
那张居正为什么要倒高拱呢?
张居正原本是徐阶一手培养起来的,可以说是有很深厚的师生情。徐阶在斗倒严嵩以后失去了战斗目标,告老还乡。同时推荐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但是隆庆帝并未启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而是让他已经解官的老师高拱回来任内阁首辅。
之前高拱就是因为徐阶的排挤而辞官,这下直接登上权利巅峰。就开始对徐阶进行打击报复,不仅收了徐阶老家的田产,还把他的儿子搭配充军。
再怎么说徐阶也是张居正的老师,这样不留面子让张居正很是难受。
再加上高拱在内阁独揽大权,任何他定下来的事情不容有反对意见。也让张居正觉得有高拱在头上自己是永远也做不出成绩的。日积月累下张居正也只有搬倒高拱这座大山这个选择。
这边高拱也在思考三个人为什么要明里暗里的参他,要说没人指使他是一万个不相信。想来想去朝中有这等能量的也就是次辅张居正了。但是如果是张居正指使为什么这么没有杀伤力?这也不符合他的做事风格。
可张居正根本就没有打算一锤定音,这次只是试探罢了。他根本就没想过这三份奏章可以搬倒高拱。只是试试水,看看高拱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