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问了几回,周阿公都说舜华一早就去纺织厂了,要到晚上才回来。
连碰几次壁,钱氏也醒过味来了,舜华那句“听秉生说起过”的话,大有深意。
一个先要说给秉生的女孩子,就是再优秀,舜华又怎么会让秉哲兄弟接手?况且,瑶儿还是高攀。
如今,她高攀不起。
钱氏后悔自己太冲动,瑶儿成了她手中的一个烫手山芋。
思来想去,只有袁鸿亮家的秉万,也是读书人,而且,袁鸿亮如今的身家,和她大哥家也差不了多少。
只要袁鸿亮不得罪舜华和袁鸿泰,能稳住现在的生意,每月的进账也不少,要不了几年,就能超过她大哥家。
能与袁鸿泰扯上关系,袁鸿亮巴不得呢。
只有小林氏,不知从哪里打听道,钱氏带瑶儿回业,本来要给她自己做儿媳妇的,却不知什么原因,要她家秉万来接手。
心里就不高兴,又拗不过袁鸿亮,只想着,等儿子县试过了,就以学为业为重,推掉算了。
二月,凤凰书院组织了十几名学童参加县试,居然只有三人上榜,其他人都落榜了。
上榜的三人中,幸运地有秉万。
林氏这下有底气了,跟袁鸿亮说,秉万四月要参加府试,然后还要加院试,婚事延后再议吧。
袁鸿亮为了跟袁鸿泰攀上亲戚关系,早下决心结这门亲了。闻言斥责妻子道:“妇人家,头发长,见识短,秉万就是考上进士,那钱瑶儿,也是配得上的。”
小林氏不敢回嘴了。
瑶儿却不愿意了,她是冲着表哥秉生来的,如今姑姑却要她她往外推,一气之下,她跑回家去了。
钱氏的大哥大嫂听了女儿的话,气得跑到袁家村,把钱氏大骂了一顿。
要不是在袁家村,而是她娘家的话,钱氏少不得挨她大哥一顿老拳。
等她哥嫂冷静下来,想到自家女儿又坏了名声,那个袁家三房,听说跟着妹夫做生意,这两年,家世也起来了。
一打听,袁鸿亮的家世,在袁家村也要排前几名。
他家伢子,又刚过了县试,这才后悔了,却是再没脸找钱氏这个妹子来说亲了。
这一圈闹得,个个生了一肚子气。
只有舜华跑得快,远离村里这些是非。
却说县试,凤凰书院只有三人上榜,文举人和两位秀才先生都很没有面子,直说不可能。
又让考生们把县试的题目,和他们做的答卷,全都默写出来,看了又看,学得没理由不过啊。
又过两天,县试录取的试卷贴出来,全县大哗。
只因那些过了县试的试卷,在有学问的人看来,实在不怎么样。
文举人气得大骂不公,赵教谕又调走了,他更没什么顾忌,一封检举信,就把张知县告到了一省学正那里。
告他学问不精,为国抡才分不清好坏,失落了真正的人才。
还附上了录取的试卷,和落榜的试卷各一张,以作佐证。
另外,陆续有风声传来,说是县试舞弊,那些试卷不堪的,都是送了礼才被录取。
闹了一场,没有结果。
四月中,袁鸿泰低调地赴九江,陪儿子袁秉生参加府试。
白鹿书院有专门的部门,组织考生们下场,食宿、出行,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根本不用家长陪考。
袁鸿泰的生意稳定了,也把重心转移到对儿子的培养上来,所以,他要来守着儿子考试。
真的是守,他住在棋姐儿家,秉生考试时,他就守在考场外,跟后世那些陪考的家长一样,满怀忐忑地等着,一步也不愿意离开。
好在秉生这次争气,顺利通过了府试,等着和秉辰一起,参加的院试。
袁鸿泰低调地回村,跟钱氏说:“等儿子过了院试,成了秀才,再庆祝吧。”
就继续关注他的生意去了。
院试三年两考,今年是大比之年,为了让取中的考生能加乡试,今年的院试在六月举行。
钱氏为了瑶儿的事,把周围的人都得罪了一遍,再也不敢自作主张,更不敢拿儿子的前途开玩笑。
四月底,于兴带着两个护院,回到袁家村,给舜华带回来一封信。
王衍爵这一趟南海之行,已经从福建水师,调出来一艘巡海船队,一艘一号福船,两艘二号福船,两艘巡海船。
由俞盗皋率领,开始在福建海域巡航,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