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突然回京吧?”
“爹,说实话,我不是很想知道你为什么回来!”
“你找打是不?”
杨毅赶忙闭嘴。
“你是真贱!”秦玉忍不住低语吐槽道。
“关你屁事。”
“哼。”
杨林瞪了两人一眼,正色道:“三个月前,陛下突然下了一道密诏与我,让我率虎卫军回京,这一次与我回京的还有十万虎卫军。”
“爹,难道真要出变故了?” 杨沛问道。
杨林微微颔首:“嗯,自从去年废太子造反一事后,陛下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你在大理寺当差,应该更清楚京城的情况!如今陛下身体每况日下,恐怕撑不了几月了!所以陛下密诏我率军回京,让我将虎卫军驻扎在望城,以防止京中大变故。
我们杨家一百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关西望族。前朝时你们祖父就在关西统兵,后我追随当今天子,征战天下,开创大唐。陛下念及我的功劳,封镇国公爵位,统三卫军世镇关西,可谓不皇恩浩荡!
可权力越大,越容易遭人妒恨。这些年朝堂之上不断有人建议消减三卫军,为父也是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万劫不复啊!如今,陛下病危,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大唐随时都可能倾斜。”
“爹,有那么悬乎吗?陛下万一殡天,太子继位不就行了?”
杨毅从来不关心国事,这长安城一片繁华,怎么也不像会发生大变故的样子。
“二弟说的没错,可问题现在是太子能不能顺利继位登基。自从陛下病危不能理政后,国家大事都由皇后协助处理,直接绕开了东宫。朝堂上也形成两派实力,一派以太师李源为首,他们属于太子党。一派是由太傅王欢为首,他们属于皇后一派。一年前废太子李瑜造反一案,本就疑点多多,最后李瑜落得一个自尽收场,而李淳成了最大收益者,被册封为储君。李瑜的事王皇后一直怀疑是李淳背后搞的鬼,一直怀恨在心。这次陛下病危,王皇后和其一党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扳倒太子。所以他们之间已经水火不容,必有一场争斗!”杨沛解释道。
“原来如此!所以陛下密诏爹回京,目的就是想让爹阻止这场动荡?又或者协助太子顺利登基?又或者协助皇后一派废立太子?”
杨毅虽然在这一世是废物,可在蓝星时,那也是一个学霸,五千年历史熟读于心,一听就明了!
杨林眼前一亮,没想到这个废物玩意,还能看明白里面的道道。
“我想陛下大概是这个意思。”
“大概?爹,这么大事,您能不能靠谱一点?什么叫大概?”杨毅有些无语,这可是关乎生死之事,一旦站错队全家玩完,老爹也忒不严谨了!
杨林脸色一沉:“问题是陛下在密诏之中,并没有交代明白!只是说以防京中变故,调虎卫军驻防望城,待回京后,面圣密谈。只是没成想,回京陛下已经昏迷不醒。我几次上书求见,都被驳回。”
杨毅嘴角一抽:“爹,我看你还是静观其变,要不干脆回去拉倒得了。这趟浑水,咱还是别蹚了。蹚的好咱家升官发财,蹚不好全家玩完。不蹚最稳,还是求稳的好。”
这话杨毅说的没一点毛病,如果说李乾坤明白交代还好,起码奉旨行事师出有名。
可现在尴尬的是,杨林只有密诏驻防望城,一旦两者发生兵斗,他也只能干着急。
没有圣令,率军入京可是造反大罪,最好的办法就是静观其变。
虽然说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杨林深受国恩,断不能坐视不理。为今之计,只有站队一方,帮其成功上位,即可保证大唐不乱,又可扶持新君上位,落个从龙之功。
只是这里面也有风险,一旦失败。必然会落得个乱党造反的罪名,届时全家玩完。
杨毅见杨林沉默不语,问道:“爹,您不会是已经站好队了吧?”
杨林微微一怔:“嗯。”
“是太子?”
“嗯。”
杨林继续说道:“太子乃储君,继位理所当然。王皇后所扶持者,乃年幼的信王。废长立幼,自古以来都是取乱之道,加之王欢等皆是外戚,一旦信王继位为君,大唐必会风雨飘摇。反之,太子乃陛下所立之君,名正言顺。此番陛下让我回京,我想也是这么想的。”
杨毅嘴角一抽:“所以爹你回来,就是告诉我和哥你的选择?好让我们有心里准备?”
“这只是其一,另外还有一事关于你的。”
“关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