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朽,中和之道,生生不息。
名可秀逝世后的第二年,这十六字镌刻在国会广场立起的人类思想文明纪念碑上。在纪念碑的后面,从上到下刻着从伏羲起、对人类思想作出贡献的圣哲贤人,有华夏的,也有非华夏的,包括亚里士多德、耶和华、穆罕默德、释迦牟尼等都列入其中——这个纪念碑,后面被称为世界文明纪念碑,所有国家的学者都以名字刻入碑上为荣。
名可秀逝世后的第三年,集合中西大匠创作的名可秀塑像立在国家议会的入口,雕像底座刻着名可秀曾经题写的四个字——天下为公。每一位议员进入国会时都必须向这位国家议会的开创立致敬行礼,扪心自问,是否持着公心进入里面,听政议政。
名可秀逝世后的第八年,第二任内阁首相连任两届期满,按制不再连任,经国会议员选举,前任内阁文化教育大臣、大公党党首名令夏当选为第五届内阁首相,组建内阁。新上任的文化教育大臣提议,将名可秀的逝世日定为教师节,以纪念这位在思想上引导了全民的师哲。
名令夏却提出了异议。
作为名可秀和卫希颜的长女,名令夏继承了“名”这个姓氏,即意味着是名可秀思想的主要继承人,她说,以母亲的意思,必定不会注重个人,而是期望天下师者都能担负起“师者,立德,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责任。
于是,内阁决议,定每年正月十六开学后的第十日为“教师节”,并制定节日的纪念仪式,有师者的仪式,提醒为师者担负着立德和立教的责任,也有学子的仪式,提醒学生必须尊敬师长,秉持为学者的谦、恭、敬。
内阁官书递到大周,大周同意。于是,两国颁告,使教师节成为华夏之制。其后,南洋诸国也先后颁令以正月二十六为教师节,行师者仪,学子仪。
名可秀逝世的第二十四年,大周皇帝柴赟下诏,撤三省六部,组建内阁,建参政院和众议院,参政院职责同大宋国会,拥有立法、选举内阁首相、决定帝国重大议案的权利;众议院则是拥有议政权而无决议权。
次年,柴赟驾崩,皇长孙柴璟继位。
柴赟在位七十六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大周国力强盛,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商贸、农业均得到全面发展,国土也在不断扩张:
——光昭二十八年,辽国因争皇位内乱,大周趁机出兵,攻破上京,辽皇北迁,大周疆域北部扩至斡朗改(今贝加尔湖以北),东北至蒲与路(今外兴安岭)。
——光昭三十四年,高丽文武矛盾激化,李绍膺、李义方、李高、郑仲夫等武臣发动兵变,杀尽重要文臣,废黜国主王晛,迎翼阳公王晧即位,武臣大多兼任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职,建立武臣当政的傀儡政权。高丽文臣逃至宋、周,请求宗主国平叛。宋周两国会盟出兵,迅速平定叛乱。根据平叛协议,高丽将攻打金国时占领的所有土地作为出兵军费补偿金转给大周,大宋没有要军费,取得了在高丽兴办学校和报纸的权利——五十年后,高丽的思想文化已经全面大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