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这个人出身在书香门第之家,其父就是官员和文学家,因此可以说他是家学渊源,而且博学多才,年少成名。
被世人称道的不是李邕的诗,而是他的书法,当时书法以书碑为世人追捧,所谓书碑,就是在碑上以书法刻字,而李邕最擅长的就是行书。
他的行书学的是王右军(王羲之),得了王右军行书的精髓之妙,然而又笔力一新,其代表作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
李邕的行书在唐朝堪称巅峰水准,在此之前,太宗李世民和高中李治都曾经以行书书碑文,李邕还在世时,很多人都拿着金帛找他求一书,收到的钱财以万贯计。
要说李邕之死,在王兴看来,这老头死得不冤,他有才学不假,但这老头贪财,而且好几次挪用公款,他还是陈州刺史时就有一次挪用公款,数目巨大,被人告发。
其实这种事情哪个当官的没干过?如果不是得罪人了,谁会去查这种事情?就是因为他写了几篇文章很得皇帝的欣赏,他便有些飘飘然,还大言不惭的说以他的才干应当宰相,这话被当时的宰相张说听见了,于是李邕挪用公款之事被翻了出来。
后来李邕要被处死了,是一个叫做许璋的人上疏为他求情,这篇奏疏写的真的好,就连李白看了都只有一个服字,皇帝被这道奏疏说服了,下旨免了李邕一死。
要不怎么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呢?李邕没有吸取教训率德改行,在当任北海太守期间给人送礼,恰好他送礼的人牵涉“交好东宫、指责皇帝”,于是他被牵连了,就连举荐他当任北海太守的官员也会到了牵连。
就在王兴感慨时,王维命人把王兴带来的露浓笑酒打开,给每人倒上一碗,众人一起喝完,王维就拿出来一卷丝绢。
他展开丝绢悲痛的说:“听闻李北海喊冤而死,远在东鲁的李太白也悲痛万分,赋诗一首托人送来,诸君且听上一听!”
他说完便念道:“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字里行间足见李白悲愤之意!
在场文人士子们,一边吃酒,一边抹泪。
接着杜甫也赋诗一首:“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在杜甫之后,先是王维这个东道主,然后又是贾至、裴回、储光羲等一干文人官员纷纷作诗纪念。
在这中间,竟然还有一个操着很流利的长安话的东瀛人也当场作了一首诗,这让王兴很意外,找旁边的贾至一问,才知道这人竟然是东瀛留学生晁衡。
这晁衡从开元五年跟随遣唐使团来到长安,至今已过三十年,当年他来的时候才十九岁,而今已是一个年近五旬的老人,也难怪能说一口流利的长安话。
就在王兴盯着晁衡这个东瀛人时,岂知晁衡也注意到了他的目光,向他看过来,笑着说:“诸君都已作诗一首,因为王小郎君才思敏捷,诗风豪迈大气,不知今日可否作上一首?”
他话音一落,其他几个大诗人也纷纷附和:“是极是极!”
王兴顿时感觉被架在火上烤,大哥,我哪会作诗啊?我只会抄!
见众人都“含情脉脉”的看着自己,王兴只觉得头皮发麻,绞尽脑汁终于想起了后世书法家启功先生写过一篇关于李邕的诗。
当即站起来朗诵道:“跌宕为奇笔仗精,飙如电发静渊渟;学来俗死何须怪,当日书碑太逞能”。
对于自己的书法,李邕在世时曾经说过:“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意思就是说学习书法的人如果类似他的书法就显得俗气,如果学他,那这人的书法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出头之日。
书法家启功先生把他这句话引入了这首诗中。
王兴这时把这首诗抄来,顿时引得众诗人们一阵阵鼓掌叫好,立即有人用笔记录下来。
这天夜里也不知道喝了多少酒,加上因为李邕之死,所有人都很悲伤,因此大多数人都醉倒了,酒席散去之时,外面早已宵禁,闲杂人等无故不能上街,这些官员文人士子们也回不去了,王维安排家丁们给各好友们安排厢房歇息。
酒的度数不高,王兴没有喝醉,因此当他被人搀扶着进了一间房躺下之后不久,被窝里突然钻进来的一个香喷喷的女人时,他第一时间就惊得坐了起来。
“你、你是何人?”
女子被王兴夸张的反应吓哭了,嘤嘤哭道:“阿郎叫奴来给小郎君侍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