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对白然的盯防更加严密,而且动作非常大,所以在这粒进球发生之后,齐达内做出了一个决定。
全场的球迷们都哑然无声,而裁判员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什么!?
在c罗还在场边庆祝的时候,所有人都看到了这样一幕!
在场边,热身完毕的托尼克罗斯准备上场,齐达内换下的正是白然!
连白然本人都有点难以置信,这是为啥啊!
但是教练的指令毕竟立即生效,自己也不可能不服从,所以白然也是叹了口气,来到了场边和克罗斯击掌替换。
万万没想到,在场上如此活跃的白然居然被齐达内提前换下了!
而克罗斯的上场,也预示着他们的自由人战术告一段落。
场上再次进入了433的经典阵型。
阵型的改变当中,四后卫当然是雷打不动,而最新上场的托尼克罗斯打了一个组织型的后腰,相当于拖后后腰组织核心。
中场的配置加上了莫德里奇和哈梅斯罗德里格斯。
贝尔和c罗的位置往前拉,跟本泽马一起组成了经典的bbc前场三叉戟。
拖后组织核心的工作也很简单,就是保护后卫,而且还要确保皮球在中场范围内的移动。
这样确实也消除了中场的一些创意难题。
因此,齐达内的选择也还不算太坏,这个位置的出现,最好在乐于利用侧翼向对方发起猛攻的战术当中使用拖后组织核心的战术。
通过边后卫,和哈梅斯罗德里格斯这种进攻型中场,球队能够在保证后防稳固的同时,积极的把球推进到前场。
拖后后腰就是球队不停倒脚的一个支点所在,整场比赛下来,通常大家都会发现,触球次数最多的,往往就是队内的拖后组织核心。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一般情况下,拖后组织核心的创造力没有那么强,所以很多教练都会在拖后组织核心的前方安插一个全场的组织核心,来进行发动机的角色。
但是皇家马德里就没有这一点的担忧了。
托尼克罗斯完全能够胜任这个角色,而且他的创造力也非同凡响。
拖后后腰是一名很专业的角色,战术上的选择范围很窄。
用好了就很完美,用不好的话很可能造成惨案。
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巴塞罗那的中场塞尔吉奥布茨克茨就是这样的一名角色。
白然下场之后,齐达内和他握了握手,淡然道:“放心,我会安排。”
白然表示不是很理解,在这样重要的关头把场上最重要的球员换下,这就是你的理解么?
在这一刻,白然也是对齐达内的战术布局产生了质疑。
哪有教练会这样安排啊!
但是齐达内似乎胸有成竹的样子,让白然无法反驳,只好乖乖坐在替补席等候观看比赛。
下半场的比赛仍在继续,比利亚雷亚尔看到了白然的下场,对方的教练也非常亢奋。
“进攻!打进攻!”
只见对方的阵型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他们从固定的阵型,变成了4231和442之间的流畅阵型。
这样的攻防转换更加的凌厉而且灵活,在球员的运动当中,阵型保持着非常高的纪律性。
宏观上,虽然每个教练每套战术的跑位不同,但是阶段无非就是这么几个,阵地防守,阵地进攻以及前场压迫,不是防反战术和大巴战术就不进行前场压迫了,只是压迫的程度不同,这也分别对应了三个阵型。
球员就是在三种阵型中不断的切换跑位,每名球员根据自己理解的场上形势进行跑位,也就是阅读比赛的能力,什么时刻你该出现在什么位置。
再根据球员跑位来从微观上看,防守阵型确实是静态的,因为现在的防守基本都是在广义链式防守和区域防守理论上进行构筑的,这就要求防线必须保持一定的整体性,一个点被失位马上就要第二人轮转过来补防。
那怕牺牲进攻人数也要补位,这就是为什么边后卫压上去后肯定会有边前卫、后腰或者中后卫出现在他的防守区域内补防,同时又有第三个人去补第二个人的位置,如此轮转以保持防守阵型的稳定性。
当然如果有一名速度快、体力好的人既能冲上去也能杀回来,那完全就可以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了,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牛逼的边翼卫是如此的牛b。
但是在进攻中阵型是动态的,因为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