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这个皇帝真难当 > 036 金国来使

036 金国来使

次日清晨,文武百官齐聚大庆殿,等候着金国使臣递交国书。

几名两府执政的脸色有些难堪,这倒跟即将到来的金国使臣“羞辱”没什么关系。而是在前往皇城的路上,政事堂就收到来自于淮东紧急军情,得知了楚州兵变的消息。

碍于要接待金国使团,史弥远等几名执政没时间去商议处理楚州兵变之事,只能暂且压在心中先行前往大庆殿。

文武百官立班等待皇帝入殿的间隙,执政兼兵部尚书的宣缯有些按捺不住,往前跨了一步站在史弥远的身侧,轻声说道:“史相公,李全那厮终究还是反了,想要快速平叛恐怕不易。”

本来史弥远心情就不好,听到宣缯这句话脸色更是阴沉的可怕。

要知道归顺忠义军乃是史弥远的功绩之一,当年李全拿着山东十二州府的版图户籍上表宋廷,对于这份堪称白捡的收复领土胜利,帮助史弥远跟宋宁宗在朝野内外收获不少称赞。

特别那些不知道真相的民间百姓,简直把宋宁宗视为中兴之君,一扫往日里被金国欺辱的阴霾!

为了维系住这份功绩,这些年史弥远对于忠义军的许多越界逾矩行为,采取了放纵绥靖的姿态。

毕竟在宋宁宗跟史弥远的眼中,就算这群人是归顺而来的“忠义军”,本质上还是用来反金的炮灰,无非就是利用一下他们而已。

这种心态就类似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来反洋人差不多,从始至终都没有视为真正的自己人。

结果谁能想到计划改不上变化,北方蒙古的崛起给了金国带来太大压力,他们对于忠义军这群“叛军”的态度,从最初的剿灭变成了招安。

本来夹在宋金之间的炮灰军团,一下变成了两头讨好的香馍馍,谁能获得忠义军效忠,谁就能形成军力上的此消彼长。

还好李全这人虽然有着独立军阀的想法,但在民族气节的影响下,依旧公然表态“宁做江淮之鬼,不为金国之臣”,没有做出判宋投金之事。

只不过宋朝对于武人的防范简直深入骨髓,没反心都得打压,更别说忠义军这种独立军阀。当时的淮东制置使贾涉,直接就认定忠义军是群“饥则噬人,饱则用命”的饿虎,得时时刻刻防止他们“反噬”。

直接命令江淮马步军六万余人,驻扎在忠义军营地的周围,防范之心就直接写在脸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不信任越来越深,许国的羞辱举动成为了引爆的导火索。现如今史弥远不仅仅功绩没了,还得面临平叛的压力,更重要金国使臣刚好就在临安。

万一这个消息被传送给金国朝廷,很难说对方不会兴兵南下,引发一场不可预估的大战!

“淮东那边还有没有传来什么最新军情?”

“李全部下刘庆福洗劫了楚州官署、仓储之后,便放火焚之一空,制置使许国得知消息在前往临安的道路上自缢身亡。”

许国也死了?

听到这个消息,史弥远意识到麻烦大了。

要知道南宋行政区域总共才划分十六路,淮东这一路的最高军政长官就是制置使。

虽然许国不是死在乱兵刀下,但只要他死了朝廷方面必须要严惩凶手给个交代,这就意味着没有继续安抚绥靖的空间。

开战是史弥远最不想看到的局面,打赢了还好,打输了皇帝还未亲政,自己这个宰相将背负全责,当年韩侂胄就是输了开禧北伐倒台。

有了前车之鉴,史弥远自然不想重蹈覆辙。

“史相公,淮东那边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余诸路忠义军很容易效仿叛乱,我们还是得早点拿出应对方案。”

宣缯忍不住催问了一句,平叛也好,安抚也罢,这种事情越早做出决定,就能把影响压缩到最低。

真要搞到两淮处处烽火,谁也不知道局势会走向何方。

就在史弥远跟宣缯两人窃窃私语之际,礼部鸣赞官高呼了一声皇帝即将要入殿,与此同时殿中侍御史开始整顿朝堂纪律,不允许文武百官再有任何动作。

没过多久,赵昀便从一侧踏入御台,然后端坐在龙椅之上目视前方。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次是意义超乎了大朝会的接待使臣,那么自然得展现出对皇帝的最高礼仪标准。为了强调这一点,就连杨太后都没有垂帘听政,防止金国使臣把赵昀视为少主。

“众卿平身。”

赵昀虚抬一手,示意百官可以起身。

“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