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三十八章
水碓。
如果此时马霁,或者跟在他身边学习的那些乡里农人跟着郑含章站在这里,郑含章就能知道这个设备的“学名”了。
但是现在,这里只有郑含章和邓尔思两个人,所以,她们只能看着这一套能够想明白大概功能,但不知道名字的机械,短暂地陷入沉默。
郑含章稍稍有一点尴尬,毕竟她觉得自己此时做为导游,应该表现得足够专业也足够博学,不应该有什么回答不出来的问题。
邓尔思倒是觉得没什么: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对每一样农具都能如数家珍那才叫不对劲,正常人都应该完全不了解的。
所以,她问郑含章:“这套东西,就是那位马田曹从农书上翻出来的吗?”
郑含章点头:“我想应该是的。”
毕竟,她拿出来的那套,本应该是在她穿越之前的那个历史线上大约唐宋之后才最终变得成熟起来的水车技术里面,有的就只有怎样连接上最早的“自来水”灌溉管道,以及怎样在高低落差足够大、水流足够湍急的地方利用水里进行锤炼锻造的技术而已。
其他的部分,郑含章以前看的那些短视频、推文资料甚至是穿越小说里面都没有说,她当然也就不会了解到这些。
但这样才是一个足够成熟、相对安全健康的科技推进体系。
因为,如果只有一个人带去了足够超越当前时代的技术,那么其实这些技术本质上只能带来一时间的超前,那些在利用技术的人的思想和学识都没有发生哪怕一点点变化和提升。
如果举个例子的话,大概可以理解为一手提着电磁炮,另一只手却扶着教皇的鞋子将嘴唇往对方的鞋底上亲的这么个扭曲而怪异的现象。
想要真正发扬起科技来,让技术方面的革新在整个社会上流行起来,还是要推动大多数人的自觉自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便是这个道理。
郑含章发现,想要在这个时代将这些技术革新推行下去的难度其实并不算大,至少比她想象中的还要容易上很多——要知道,她可没有认为这个时代的人会看着呼啸而过的火车,认为这玩意会破坏风水、切断神州大地上的龙脉啊。
兴许是因为这个时代尚且比较早,人心也比较纯朴、比较在意结果而不是条条框框约束性极强的规范的缘故。
又或许,是因为前朝出过一位优秀的太后,对方在把持朝政的三十年里,一直都非常严格地推行着对技术研发的支持——民间撰写的那些数书、农书、工书……也都全都是在这位太后执政其间被收集起来,留存在长安藏书馆中,成为如今的雍国皇室可以调动、随后通过陈皇后的手,落进了郑含章的怀里,养肥了她和洛州。
郑含章站起身来,背着手,声音尽量压得还算沉稳:“等过段时间,这东西开始运用的时候我再来看吧。”
邓尔思的目光仍然落在这两套水碓上头,脚步虽然往前走了,但是脑袋却是往回转
的,仿佛看着一位刚刚才风流一夜的俊朗青年,带着点儿暂时性的依依不舍。
她问:“那这种复原出来的东西,或者,是他们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在证明了效果之后,会给过程中负责还原的人或者研究的人发些奖励吗?()?()”
邓尔思在治家和做生意的时候都很在意奖罚分明——毕竟,利益才是永远的驱动力,虽然不能说每一个吃到了好处的人之后都会动力十足,但是拿了丰厚奖励的人绝对会比没钱拿的干活卖力。
她也相信郑含章不会是个执行不了“赏罚分明()?()”
这一条规矩的人,只是,管理一个家、处理那些商事的时候做到赏罚分明,和在一整个州的治理中做到赏罚分明是完全不一样的。
要如何保障一套体系的运行,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郑含章:“是有的。()?()”
后世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备的专利制度,以及一系列与专利相关的法律。
她虽然因为没有学法学专业,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够,但是没关系,毕竟专利这东西一开始也是被人提出了个概念然后一点点完善的嘛。
后世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没有理由现在的人就做不到,所以郑含章到现在也就只是提出了还原农书上的这一档,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这一档,还有从无到有直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东西来这一档,共计三个标准。
每个标准都有钱拿,审核标准现在还稍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