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一切便有条不紊地展开,皇帝的命令也顺利传达了下去。
当天下午,京营二十万大军闻讯而动。他们放下了刀枪棍棒,放下了,放下了大炮。拿起了锄头,拿起了铲子,带着各种大小拖车,在户部和工部的联合指挥下出发,前往修路。对于这项任务,京营二十万将士心里多少有些不满,这也很正常。他们为什么要当兵?保家卫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绝不是最重要的那个。为大明卖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升官发财,这才是根本。现在,他们已经混进了京营,却还要去铺桥修路?士兵们和们,难免心中不平衡。不过很快,看在白花花银子的面子上,大家心中的怨气转眼就烟消云散了。和谁过不去,也不能和钱过不去。陛下竟然愿意拿出这么多银子来办这件事,他们又怎么敢怠慢?朱钰站在城门楼上,看着京营二十万大军排成一条长线,延伸到视线尽头,眼神不禁有些恍惚。“总觉得这一幕,好像在哪里见过。”不是今生,而是前世。具体在哪见过,朱钰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这并不妨碍他心中涌起一股热血,浑身泛起一阵莫名的温热。“希望你们回来时,已经变成一支配合默契的精锐之师。”朱钰在心里由衷地祝福道。他知道这很难实现,但也还是抱有一丝期待。当天深夜,骑兵快马加鞭,一路疾行将近一天,终于抵达了宣府。得知是皇帝的使者到来,杨洪亲自出城迎接,眼中既有期待,也有忐忑。骑兵没有耽搁,当众宣读了皇帝的诏令。得知自己得到了皇帝的全力支持,杨洪又喜又悲!喜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皇帝对他的信任显然非同一般,至少现在,他不用担心被卸磨杀驴,还能争取到许多来自皇帝的支持。这对接下来的战事,以及山外九州农庄法的推广,都是个好消息。至于悲,是因为皇帝对夜不收的待遇太过优厚。“给予如此丰厚的待遇,恐怕军中稍有本事的人,都想争一个夜不收的名额。”“这样一来,加入夜不收的人,不都成了为了利益而来的人了吗?”“把夜不收这种差事,交给他们这样的人来做,恐怕会出问题啊。”显然,对于皇帝的安排,杨洪内心并不满意。至少在他看来,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没必要如此简单粗暴地给予丰厚赏赐。站在同一个理想之下,同僚之间的理念差距,可以大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明明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却非要分出一个生死,一个胜负。朱钰和杨洪之间思想上的差异,并不算太大,但要说完全没有,那也是不客观的。在朱钰这位未来人的角度来看,一分钱一分货,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既然夜不收很重要,他们也确实劳苦功高,那么该给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该有的待遇,也必须有。这又有什么错呢?但在杨洪看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夜不收,是绝不能有丰厚待遇的。也许可以用一些比较隐晦的方式,给每一个夜不收的家人提供一些福利,但最好不要直接给他们本人发太多钱、太多好处。原因很简单。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如果夜不收的待遇太好,就会吸引大量混杂的人进来,其中可能有人才,也可能有关系户,这会导致夜不收的成分变得极其复杂。很多人之所以成为夜不收,目的也会变得不再纯粹,从保家卫国,变成升官发财。这两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夜不收需要常年面对外敌的情况下,队伍的纯净度不够,很可能会滋生内外勾结、吃里扒外的事情。相比之下,不直接给参与夜不收的人福利,而只是给他们的家属一些优待,反而要好很多。好日子人人都想抢,坏日子人人都想躲。如果夜不收既不能升官发财,又要天天面对死亡的威胁,还要时不时跑到冰天雪地里冒险,那些唯利是图的人自然会避而远之。剩下的,就是真正愿意为国效力的人。他们战斗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权力。这种区别,有时看起来微不足道,有时却至关重要。杨洪手中握着皇帝的御旨,犹豫了很久很久。他想提醒皇帝,却又觉得不该由自己来开口。身为一名武将,而且是顶尖的武将,他时时刻刻都处在风口浪尖上,有许多忌讳,必须处处小心。反复思量之后,杨洪最终决定亲自写一封密信,交给自己的亲信手下,让他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