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北麓的冻土层下,第七十三道冰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裂,裂缝里泛着青灰色的光,光里的青铜碎片正在拼合,标着“零”的数字在寒风里发颤,形状与吐蕃古墓的夯土层完全相同。\微¢趣`小*说.王· ~已?发′布-蕞`欣′章+截-我往缝里扔了块羊脂玉,玉坠接触青光的瞬间突然炸开,炸出的冰屑里浮出段影像:民国的探险家正在往墓道里钻,钻到第七十三尺时,突然被冰砖里的根须缠住,手里的冰镐变成块碎片,标着“七十三”,形状与我现在握着的工兵铲完全相同。
“这墓是‘冰镜阵’的起点。”赵砚往裂缝里撒了把糯米,糯米在零下三十度的低温里突然自燃,燃出的火星里浮出些藏文:“镜根怕火碱,用硝石混合羊油,能暂时冻住它的根须。”他背包里半片麻布上的针脚正在发光,针脚的走向与影像里探险家的围巾纹路完全重合,都是个变形的“吴”字。
胖子正用冰锥撬动墓门,门缝里突然喷出青灰色的寒气,寒气里的碎片标着“一”,形状与吐蕃的“擦擦”佛完全相同。“你看墓门的兽首,比普通吐蕃石刻多了道獠牙,像块碎片的形状!”他往门缝里塞了块破镜刃残片,残片接触獠牙的瞬间,突然在冰面上烫出个印记,印记的形状与整个昆仑山脉的冰川分布图完全相同——是最初的镇镜印,能暂时阻挡镜根对冻土的渗透。
冰缝的警报突然响起(是我手腕上的温度探测器在尖叫),红色的探测线里,有个穿吐蕃服饰的人影正在往主墓室的方向飘,飘到第七十三步时,突然转身,往我们的方向扔了块碎片,标着“二”,形状与吐蕃的“天珠”完全相同。碎片穿过冰雾,撞在我的工兵铲上,撞出的裂纹里浮出些古藏文:“墓里的铜镜能映出守阵人的记忆,找到第七十三面镜,就能知道镜根的起源。”
我立刻往裂缝里倒了半袋硝石,粉末接触根须的瞬间,突然发出刺耳的嘶鸣,嘶鸣里的碎片数字开始减少,从“二”往“一”退,像被低温冻住的蛛网。但根须的再生速度更快,断口处冒出新的嫩芽,嫩芽上的数字己经跳到了“三”,形状与吐蕃的“夯土”完全相同——镜根正在吸收高原墓葬的防冻技术,完善自己的冰下防御。
“得找到‘始镜’。”我往冰缝深处望,那里的冰壁上有个光点正在闪烁,闪烁的频率与第七十三块碎片完全相同。冰壁的冻土里,嵌着些吐蕃的经幡,幡上的六字真言与赵砚玉佩上的“赵”字在火光里重合,重合的位置浮出块标着“西”的碎片,形状与吐蕃的“棺板画”完全相同。
赵砚正用洛阳铲探测冰层厚度,铲头带出的冻土块里裹着块碎骨,骨头上的牙印正在发光,印纹的形状与“西”号碎片完全相同。“是雪豹的牙印。”他往骨头上撒了把雄黄,“吐蕃守阵人用猛兽煞气暂时困住过镜根,你看牙印的间距,正好是七十三毫米!”雄黄燃出的青烟里,浮出段更清晰的影像:个穿藏袍的守阵人正在往雪豹的项圈上嵌碎片,嵌到第七十三块时,突然被根须缠住,项圈化作块标着“七十三”的碎片,形状与我们现在的登山绳完全相同。
我们跟着根须往墓室的方向爬,爬过第七十三道冰棱时,突然被片冰雾挡住,雾里的每个冰雕都在化作碎片,标着“五”到“七”,形状与吐蕃的“八大菩萨”像完全相同。胖子抓住个文殊菩萨冰雕,“这菩萨的宝剑比普通造像多了道血槽,像块碎片的形状!”血槽里的冰碴正在往破镜刃残片上爬,爬过的地方,碎片数字开始减少,从“七”往“六”退,像被佛光驱散的阴寒。
但冰雕的复活速度更快,每个菩萨像的眼睛里都渗出青灰色的黏液,黏液里的数字己经跳到了“八”,形状与吐蕃的“灵塔”完全相同——镜根正在吸收高原的宗教符号,完善自己的镜像防御。我往冰雕群里扔了块羊脂玉,玉坠接触冰面的瞬间,突然爆发出刺眼的金光,金光里的冰雕正在瓦解,瓦解的碎片上,浮出些吐蕃的兵器:长矛、战斧、骨笛、唐卡,每种兵器的形状都与“九”到“十二”号碎片完全相同。
“是吐蕃守阵人留的法器阵!”赵砚往金光里塞了卷《金刚经》,“他们把经文刻在冰砖里,让每个冰雕都成了移动的镇镜印!”经文接触根须的瞬间,突然弹出块新的碎片,标着“十三”,形状与吐蕃的“兵符”完全相同。碎片的裂纹里,有个“吴”字正在发光,与我后颈的疤痕在火光里连成线。
主墓室的穹顶突然传来震动,震落的冰屑里,镜根的根须正在织成张巨网,网的每个节点上都有个守阵人的影子正在挣扎,挣扎的姿势与影像里的民国探险家完全相同。胖子突然指着冰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