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很……。
于局长知道陈有德家的事,查了查户籍资料才发现:文革时期很多工作压根没做,陈有德儿子陈凡的户口甚至都在,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命中注定。于是陈大庆就顶着陈凡的名字当上了警察,陈有德也就在家休养了。
为了方便大庆照顾他干爹,于局长将大庆分配到了新华分局驻阳江纺织厂派出所。大庆刚上班时,一填表就在姓名一栏写陈凡,很不习惯,于是就在曾用名里还写上陈大庆。大庆趁周末休息的时候穿着警察制服回了趟家,他还要把自己家里的户口页销掉。
大庆一进门,他爹以为自己认错人了,等大庆解释清怎么回事之后,陈有富并没有埋怨儿子私自做主。他越看大庆越觉得精神,越觉得高兴。改个名字怕什么,又不改姓。自己儿子有了城市户口,当上了公安,还有个可以给他当工作指导老师的干爹,这是个多美的事啊!
大庆回城的时候,他爹置办了一堆土特产和大庆一起去了陈有德家,一进门,撂下手里的东西就给这个第一次谋面的“大哥”磕头。陈有德赶快扶住了他。两人都当过兵,能聊的来。走的时候陈有富就一句话:“这个儿子是你的也是我的。在城里,大哥你一定要好好管教他!”
大庆从纺织厂的单身宿舍搬到了陈有德的平房。平时老公安就给这个小公安讲解点业务知识。有时候还讲点以前没有破的悬案。小花下了班就来给父子俩做饭,哄得老头高兴的天天乐。陈有德想让小花也搬过来住,小花羞红着脸拒绝了。她坚持转了正,结了婚才能一起住。父子俩也就由着她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驻厂派出所建立在纺织厂厂区和家属区之间,门面上有五间平房,后面是一个审讯室和一个机要室,还有一个车棚。一个老所长带着不到十个兵,管理着半个新华区的范围。
俗话说:不干哪行不知哪行的苦。大庆在派出所的工作是治安。在通讯和交通十分不发达的84年,维护治安的主要方式就是巡逻。派出所有2辆摩托车,一台挎斗,主要都是刑事侦查用,治安民警们就是靠走,一天下来走个几十公里是经常事。带着大庆巡逻的几个老警察带他转了几天就让他自己包一片儿地巡逻去了。本来应该两人一组巡逻的,可他们所辖区太大,人不够用,所以只能一个人管一片儿。
大庆被派去管厂办福利事业单位那一片儿了。医院、小学、幼儿园、澡堂、工人俱乐部都在这一片。陈有德曾跟他分析过这片儿的特点:地儿大,事儿少,适合他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公安。想干好这个活儿,就要多接触这些单位的人,把所有辖区内工作的人都了解了,工作就好干了,也就能出成绩了。
大庆这个新人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公安事业,他每到一个单位,就先跑去门卫室的大爷那里和人聊天。大爷们对这个新来的派出所民警都很热情,给他讲着这里的人和事。时间长了,每个门卫室的大爷那里都有了一个大庆的水杯子——水果罐头瓶。两个月之后,他的工作就非常惬意了,早晨上学时间去学校门口转转,上午去医院喝喝茶水,中午睡个午觉,下午放学的时间再去学校门口溜达溜达,晚上去工人俱乐部打打扑克,然后去对面澡堂泡泡澡。领导经常表扬大庆:有办法,会工作,成绩好。然而大庆每次有点骄傲得意的时候就会被他干爹训斥:干了这么点没难度的活儿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你还差的远!
84年国庆节前,派出所调整了基层民警的工作职责范围。管治安的副所长讲话时说:“脏活累活不能总让一个人做,每年调换一下基层的职责范围,对大家的业务水平也是一种考验和提高。”大庆就这样被调去负责自由市场了。
自由市场在他们所辖区的边上,这里本来是纺织厂和轻工机械厂围墙间的夹道,说不清这条路到底该归哪个厂管,久而久之两个厂子对这条路都不管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个体小贩的增多,这里逐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自由市场,也集中了大部分的新华区流动人口。新华分局专门将这个地域划分给了驻纺织厂派出所管理。陈有德对这个地方的分析是:地儿小,事儿多。
大庆也从此结束了他惬意的生活。严打工作开展一年多了,市场上抢劫、偷窃的事基本没有了。大庆每天都在无休止的处理着小商小贩和顾客间的矛盾:因为缺斤短两而产生的骂战、因为卖假货坑了人而引发的撕扯,还有小商贩之见为了抢地盘而发生的大打出手。大庆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