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 > 第487章 南巡十七

第487章 南巡十七

开封知府张时俊站了出来,对张蔷拱手道:“说起禄米,臣要赞一声周王高义,自旱灾以来,开封府已经连续五年拖欠周王府的禄米,王府从未来催收……”

其实,就是周王府连续五年免了开封府的禄米,但恩要出于上,出于天子,周王府私下里免禄米,意欲何为?

说成拖欠,才能显示出周王的高义,在太后面前为周王刷一波好感。′2*c′y/x~s\w/.?o`r*g_

不愧是出钱出粮支持守城的周王,张蔷也在心里赞他一声高义,却又诧异地问:“周王兄,没有禄米,王府宗亲如何过活?”

周王道:“回太后,先王当年买了十万两的辽东土地债券,换了五千顷黑土地,目前已开垦出来种粮食的,有三千多顷,每年收的粮食,除了运回两成供应族人食用,余下的八成还得卖给当地官府……

太后当年,给我等宗藩投资机会,如今国难当头,我周王府理应为天子分忧,报答太后的恩典!”

原来如此,当年种下的因,如今结出了果,张蔷很欣慰,赞道:“周王兄高义,为各地的宗藩带了个好头。”

河南左布政使王用起身道:“太后说的是,因为地里欠收,河南宗藩的禄米供应,一是靠常平仓的存粮支付,二是用宗人府拨下来的银钱,购买南洋进口的稻米来支付,近三年来,多有拖欠,支付率不到四成……”

张蔷有点汗颜:宗藩改革,砍掉了宗室八成的供养,剩下的两成还要拖欠,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大明从来没有拖欠过勋贵的俸禄,如今的宗室待遇,连勋贵都不如。′1-3\3,t·x_t..?c/o.m′

周王见太后沉吟着不出声,显然不赞成地方官府如此亏待宗室,忙站出来替王用等人解围:“太后有所不知,这些宗室,有的是当年在先王组织下,购买了土地债券,如臣一样,种的粮食吃不完,还有的,参加了臣组建的远洋捕捞队,有船只从事远洋捕捞,还能顺便从海中州运稻米回来,他们不缺粮食。”

张蔷释然了,这些宗室都有了挣钱的门路,不用再靠着那点禄米过活,地方官府才敢拖欠他们的禄米,而不至于闹出乱子来。

但此风不可长,张蔷说:“王爱卿,对于禄米一事,不可过度拖欠,对于那些除了禄米再无其他收入来源的宗亲,还是要足额发放禄米,朝廷连普通百姓都发粮票供养,没理由不供养天家亲戚。”

王用以下,几位地方大员齐齐站起来回应:“太后教训的是,臣等受教。”

周王感动得就快哭了,大揖一礼道:“臣代河南宗藩,谢太后体谅!”

实际上,有一些当初无钱投资的郡王、将军等宗室,没有额外的收入,只能靠着禄米过活,官府拖欠后,许多人求到他这位左宗人的面前,他总不能看着他们挨饿,不得已,只能多拉一些粮食回来救济他们。?aμ优?÷?品??小·±说^?网D} ?&?追¨最[新??`章?节!&

如今太后下了旨意,对这些宗室,要足额发放禄米,他身上的负担也减轻一些。

“臣接下来,就将这部分宗室的名单,提交给王大人。”他说。

说完宗室,张蔷将话题转到了民生,她说:“哀家一路走来,见田地九成荒芜,只有村子附近,与河谷地区有少许绿色,种着一点庄稼。王大人,河南的乡村,还在打深井没有?”

王用道:“回太后,河南省按照中央朝廷的部署,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保证每个自然村有一口深水井,保证人畜饮水,使百姓不致于因缺水而逃荒。第二阶段,是为人多的村子增加深水井,缓解用水紧张。第三阶段,开始为有条件的村子,打灌溉用的深井。

太后在路上看到的,那些村子边上有绿色的地方,就是打了灌溉用水的深井,一口井,能保证一百多亩地的用水,只能分给百姓们种点菜蔬,地里连野菜都挖不到了……”

“何为有条件的村子?”张蔷问。

“回太后,”右布政使庄歙起身回道,“有的村子小,凑不出打井的钱,还有的村子,百姓们宁愿外出做工,也不愿意在家里靠一点井水种地,他们不愿意凑钱打灌溉用的井。”

按察使叶廷桂也道:“一户十来口人的百姓家,五六个青壮男女出门做工,收入是种地的四五倍,除了寄钱回家赡养老弱外,到年终还能存一笔钱回来,他们觉得,打井的作用不大……”

打一口灌溉用的深井,只要二十多两银子,看似不多,但大明疆域何其广大,朝廷已经免了税赋,补贴了第一批、第二批深井,朝廷不可能无限地投入资金,在灾区打灌溉用井,天灾面前,百姓也要自救,更何况朝廷也没那么多钱来投入。

张蔷点头,决定尊重他们的命运。

“哀家一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