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其效力,且得其重用之江东豪杰,几乎是屈指可数。”
“无他,皆因其暴躁嗜杀,人心尽失!”
“鲁子敬,汝平心而论,孙策这等主公,果真能当得起明主之誉,确有平定天下之资乎?”
梁翰直视鲁肃,厉声质问道。
鲁肃心神激荡,眼神变幻莫测,显是内心已被梁翰此番言语所撼动。
“其二,便是轻忽无备!”
“身为君上者,身系三军安危,万民生死于一身。”
“既如此,便当有为君之觉悟,明悟其性命非一己所有,而是关乎万千子民将士之存亡!”
“孙策于江东滥杀无辜,却自恃勇猛,常仅携数名从者便外出游猎,全无一丝防备之心。”
“其如此行径,小而言之,乃轻佻自负;大而言之,则是全然无君上之责任感。”
“若其不幸为仇敌所害,致江东再陷大乱,又有多少江东子民将因之而亡!”
“试问,古往今来,有哪一位明主,如孙策这般轻率无备,自负轻狂?”
“如此不珍视己身性命之人,其真能活到平定天下,成就霸业之时乎?”
梁翰面上浮现嘲讽之色,将孙策两个致命的缺陷点破。
而历史上之孙策,亦正因如此缺陷,最终命丧仇敌之手。
鲁肃彻底缄默。
眼神中原有之慷慨坚毅,此刻似被梁翰之言重重一击,渐生动摇。
“此人竟对伯符将军之软肋,了如指掌至此?”
“莫非,其便是……”
鲁肃猛然抬头,望向梁翰,惊问道。
“足下莫非便是那梁翰?”
梁翰淡然一笑,不以为答。
刘备则引以为荣,言道:“然也,此乃备之军师,梁翰梁文舟也!”
鲁肃身形微颤,惊异之色再显,重又打量眼前之人。
“其便是那鬼谋神算,辅佐刘玄德灭刘表、取荆州之新野寒士?”
“莫非识破公瑾之计者,亦是此人?”
鲁肃心中震撼,猜测连连。
“子敬,汝所猜无误。”
“自黄盖行苦肉计,前来诈降之时,文舟便已洞悉,料定周瑜欲用火攻之计,破我五万大军!”
“昨夜斩黄盖、烧周瑜、破江东军之全盘布局,亦是文舟之杰作。”
刘备察见鲁肃之猜疑,索性将梁翰之种种功绩道出。
鲁肃倒吸一口冷气。
其实他已猜出,刘备麾下,唯梁翰能识破周瑜之计。
其此前一直在揣度,究竟是哪一环出了疏漏,被梁翰看出破绽。
却不曾想。
梁翰自始便已将周瑜看透。
“那刘琮所言非虚,此梁文舟,当真是多智近妖,全然不能以常人之理度之……”
鲁肃心中感慨万千。
继而向刘备拱手一礼,感慨而言道:
“刘使君得如此神人辅佐,难怪刘表、周郎皆非使君之敌!”
话锋一转,鲁肃却又叹息道:
“梁军师对吾家孙策之评价,确是恰如其分。”
“肃亦曾劝谏孙策,收敛杀心,更不可轻率无备。”
“只可惜,孙策不听吾劝。”
“与刘使君相较,孙策确要逊色三分,或许当真配不上明主之誉,只是肃之家眷……”
鲁肃欲言又止。
老刘顿时领悟鲁肃言外之意。
鲁肃已被梁翰说服,心生归降之意。
但因鲁肃家眷皆在江东,恐孙策暴戾嗜杀,若知鲁肃归降,必会屠戮其全家.
刘备虽有意招揽鲁肃,却不愿见其家眷遭孙策毒手.
“主公招揽子敬,不必急于此刻.”
“可先妥善安置子敬,待我们谋划周全之策,再行不迟.”
梁翰向刘备示意.
刘备立刻领悟,回想起先前招揽文聘时,曾以蔡和交换文聘家眷.
若以孙策可接受之条件,同样换取鲁肃家眷,亦无不可.
想到此处.
刘备便一挥袖:“来人,先带子敬去歇息,务必好好安置,不得有丝毫怠慢!”
于是陈到便安排亲卫,将鲁肃先行护送至北岸.
一名年轻贵公子,早已跪伏于地,浑身颤抖,静待刘备之裁决。
“主公,此人便是刘琮!”
“末将攻上南岸之时,他正欲逃往柴桑,被末将追上生擒!”
甘宁手指那贵公子,道出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