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武英殿 > 第61章 环淮安陈瑄访故老 奉灵柩汉王闹京师(1)

第61章 环淮安陈瑄访故老 奉灵柩汉王闹京师(1)

,几十年不治,搭进了多少活生生的性命啊!”老人哽咽着,再没了方才的坚强,也没了撅人的言辞。两个官人陪他一起“晒”太阳,他的心里已有了某种 期望的预感,几滴浑浊的老泪顺着眼角淌下来。

“我的两个儿子都被官府征去做了运船的挑夫,老大几年前就垮了,老二的身子骨也大不如前了,就这么一段河道,大明立国快五十年了,才遣人来修,不是‘日月之光才照临淮安’?”

是这么个解释! 陈瑄、叶宗行怎么跟个百姓说洪武年间一面立国一面东征西伐的大事,怎么说永乐以来治太湖、浚会通、讨残元的大事,国事繁忙,皇上能顾及到此已是不易。但这话又不能 说,老百姓看的是眼前,管不了那么多,朝廷的百分之一或许就是他的百分之百。

“老人家绸缪至此,也是替国家、替皇上分忧了,不知方才所说一段河道是那一段?” 陈瑄明知故问,想进一步证实老人的所指。

“老叟所言,你能采纳?” “愿闻其详。” 天意怜幽草。陈瑄心里不明不白地蹦出这么一句不相干的话,重心还在“天意”上。

他等的就是这句话,多日来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搜索枯肠而不能得的妙计或许因面前 这位老人的出现信手拈来了。

他拍拍身旁的叶宗行说,“这位是淮安的叶知府。朝廷浚苏松水患时,他只是个诸生, 因献疏治大黄埔之计被采纳,完工后被举荐为钱塘知县,去年才来这儿任职,就向皇上提出了浚运的事。朝廷治理会通河,采汶上老人白英 ‘南旺倒汶’之策,才解决了会通河水源之重大难题。民间多奇人,陈某此次治运,已围着淮安走了几圈,既实地踏勘,也在访求贤达,也想得到白英一样的奇人啊!”

叶宗行忙予介绍:“这位就是皇上派来根治运河淮安段痼疾的陈大帅。” 似乎是在意料之中,老人并没有多大的惊讶,只是向陈瑄、叶宗行拱拱手:“恕老叟腿脚不便,就此行礼了。” 陈、叶二人还了礼,迫不及待想听老人的下文,见他没有移步的意思,陈瑄向陈珜做了个手势,陈珜便把主帅极少使用的伯爵仪仗的大伞盖张开,挡住了几人头顶的烈日。 老人扬了扬手中的鱼竿,睁开半迷的眼,看着远方的淮安城,若有所思道:“二位大人或可知宋人乔维岳,先人之往事便是我今日治河的依据啊。”老人顿了顿,似是陶醉在 往事的追忆中。陈瑄虽读书不少,还真不知这么一段,叶宗行却点点头,示意老人说下去。

老人白眉毛一扬,像得到了久违的肯定,一股知遇之感、遥忆公瑾当年的壮怀瞬间升腾。 他捋了一把银丝般的胡须,朗声道,“当年也是黄河南侵,淮水山阳一带,水流湍急,行 船多有倾覆。北宋乔维岳为淮南转运使时,开挖沙河二十余里,清除淤塞,建设船闸,规避了淮水之险,使漕运数年之内畅通无阻,才有了大宋汴京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繁华。”

柳永说钱塘的词句老人用在了开封,但由《清明上河图》展现出的参差十万人家,倒也贴切。钓者的娓娓道来,像是说给二人,又像是自言自语,却说得陈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道要学乔维岳?几百年来,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这方水土尚在,可那河道早不知是大路还是良田、水田了。

陈瑄心急,不愿绕弯子,问道:“老人家,乔维岳的法子可解今日之急吗?” “大人以为我在‘闲坐说玄宗’吗?错矣!”老人也有些不高兴了,“多少年,老叟盼着朝廷治河,到五十多岁时已盼得满头白发了。有时候甚至想学古时愚公移山那样挖土 不止,可老叟上了年纪,腿脚不便,两个儿子又被征去转运,没奈何啊!前些年,也给知 府写过疏治的条陈,不过是泥牛入海,杳无音信。近日,朝廷治运的布告贴出后,老叟才 觉有了盼头。前两日路人一直议论着,知道大人们要来踏勘,便等在这里。有缘,就见上 一面,面陈心谋;若无缘见,也是天意了。这样看来,有生之年尚能为朝廷、为淮安百姓 献一条治河之策,死而无憾了!”

“这是哪里话?”老人说到死,叶宗行感觉不吉利,“策要献,人也要健在,竣工之 际还要为老人家请功呢!”

“哈哈哈!”老人一阵爽朗的笑声,笑声中竟有些悲壮的意味,“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夫薄暮之年能如愿以偿,何憾之有?”须发皆白的老人纵没有说出他的良策让 二人评判,看来他已经胸有成竹,坚信自己的方法是解决淮安运河淤塞的上上之策。

“恕陈某冒昧,”陈瑄还是耐不住,以自责的方式催老人和盘托出他的善策,“拿不出治河良谋,我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