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武英殿 > 第75章 八仙过海诸王幽幽 二魔交手纪府惶惶(2)

第75章 八仙过海诸王幽幽 二魔交手纪府惶惶(2)

, 嘴里虽说着他能拿我怎样的话,兀自没了底气。

老十八岷王朱楩,就是从岷州迁到云南,长期和黔国公沐晟交恶的那一位,因为不法, 早被削了护卫,倒落得清闲自在。他虽长了一脸横肉,却也是个色厉内荏的家伙,鸡毛蒜 皮的事还能矫情,政事上既没主见,更怕丢了命。开始,他觉代王说得有理,听了宁王的话,才觉代王话的危险,以在座最小老弟的口吻道:“小弟以为,十七兄洞见分明,皇上叫议论,咱就议论,就按十一兄的意思,留老十九一命,留不留在皇上。有个机会,大家见了面,早完早了,各自打道回府。这南京啊……”他本想说,一会儿也不想待下去了, 又觉不妥,稍一顿,改口道,“夏天酷热,冬天奇冷,在四季如春的云南住惯了,还真有些受不住这里的冷。”

“行、行、行,废为庶人是最好的结果。若以图谋不轨、大逆不道的罪杀了,株连起九族,休说蜀王和我,就连当今的皇上也要卷进去了。就这样吧。”

朱桂早已不耐烦,站起嚷嚷,竟自朝外走去。楚王、岷王跟着,宁王看有了结果,也走了出去,屋里只剩周王和蜀王。周王悄声道:“宁王所言在理。十一弟不必担心,你还不知皇上?我等议罪轻了,他的心中未必高兴,我等议的重,谷王的命说不定就保下了。 我去回复时,自然会掌握好分寸。”蜀王点点头,将信将疑。

正如周王所料,有了王公大臣的意见,有了百官的奏折,永乐胸有成竹,端坐武英殿御座,慨然道:“谷王顽狠凶悖,弃灭天伦,诸王、群臣奉大义,维护国法纲纪,朕复何 言?纵使朕想法外开恩,又焉能置太祖钦定《大明律》于不顾,置诸王、大臣数日所议于 不顾,于私亲而废公法?就依列位意见,死罪免掉,活罪难逃,朱橞及两个儿子一并废为庶人,除先行告发的指挥佥事、死难的虞廷纲等几人受褒奖外,谷府官员一律诛杀,谷府护卫官军分调辽东、宣府、山东,以邸报通报天下。”

大殿肃然,鸦雀无声,只有永乐威严的声音还在殿中回荡。 “朕的多数弟弟,奉公守法,扞御一方,藩地军民已有嘉言善语颂扬。周王念及百姓艰难,尝入荒旷之野,考诸庶草中能食用者四百余种,在写《救荒本草》一书;蜀王大兴教化,已把官学办到荒僻的茂州,蜀人安堵,奉礼置业;宁王已修成多部书籍,最近又在写什么《文谱》《诗谱》,为大明留下亘古不灭之财,三王之行,光炳千秋。一言以蔽之, 亲王守法是皇室之福,是社稷之福,是百姓之福。周、蜀、宁三王功高在国,各赏白银 五千两;楚王、岷王也算尽心藩事,境内安静,赏白银一千两;代王曾怙恶不悛,如今也 颇知礼法,爱惜身边之人,故不再惩戒,复其三护卫。”

六位王爷站在群臣之首,完全明了皇上打一巴掌揉三揉的用意,谢了恩,低着头,一 个个想心事。代王心中好笑,来京之前他还与军士博戏,失手锤杀了一名有点笨功夫的士兵,怎就又懂礼法了呢!还是那个让他恨得咬牙切齿又离不得的王妃最管事,有了那层关系,怎么做也都无所谓。楚王、岷王基本上是无功无过,顾着面子,给了点奖励。两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在皇上心中的无足轻重,真想像谷王一样扯一回反旗,看他还敢不敢轻视, 可又没有这份胆量,兀自生闷气。

只听皇上又说,“诸王明日起各回藩邸,镇一方之地,抚一方百姓。朕若思念了,就召诸王进京。你们也都知道,朕准备北迁,北京大建在即,国事冗杂,各使一方平安了, 朕就少操了一份心,用更多精力尽心国事。”

永乐居高临下扫视了一眼诸王、大臣,见大家频频点头,像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受用, 又接着说,“肇建北京,并非易事,朕若不在那儿,七事八事总来南京禀奏,既耽搁光阴又浪费人力物力,故决定仍以皇太子监国,列位臣工各善其事;朕将于三月由胡广、杨荣、 金幼孜等扈从,到北京督建。有些兄弟远了,有些兄弟近了,但朕和亲王们的心永远都是近的。”

这一次,只有周王、蜀王、宁王略有反应,其他几王连头都没抬。永乐也不计较,换了话题,就通政司所报各地灾害饥馑、减免租赋、赈济多少做了安排方才退朝。

北京,太液池畔一所豪华的、壁垒森严的宅第。 屋内,一声高过一声女人的呻吟和男人的喘息在这无风的夜里格外清晰,持续很长一段,才渐渐复归平静。又是好一会儿,才听一个女人娇滴滴的声音:“千岁好威猛,妾身就像是颠簸在风浪里的小船,又惊、又怕又受用,做梦都想停在那风浪里。”

接着是一个男人淫淫的声音:“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