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大臣尴尬而心思沉重,起身想要告退,见皇上还没有起驾的意思,便又垂首立住了。?g`o?u\g!o¨u/k.a·n?s¨h?u~.`c_o?m^ “广宁侯刘荣殁了,朕甚痛惜,虽已命其子刘湍袭封伯爵,然人微言轻,资历不足,若镇守辽东,怕是力不从心,故拟命左都督朱荣往镇,他也是个身经百战的人,有统驭一 方之才。还有,山东单单一个段民不成,总不能无主政之人,拟命户部郎中张焕任山东左 布政使,吏部郎中石执中为右布政使,调有些廉名的福建道监察御史邓真为按察使,几位 爱卿意下如何?”
“皇上圣明!”几个人一齐答。 张焕、石执中分别是夏原吉、蹇义的属下,十来年跟着两位堂官历练,大才没有,在勤政爱民上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这样一安排,就把个前郎中、先去山东任左参政的段民 压制了,都是郎中擢任,倒有了皇帝用人如积薪,后来居上的感觉。好在段民的心思全在 百姓身上,无一丝计较,直到几年后升任户部侍郎。
由于方才的不快,大臣们谁也不愿多说话,人选都是他们向吏部推荐的,永乐也只是说出来,并没有真要别人表态臧否的意思。
“北京建成在即,诸位功不可没,朕都记在心里了。前日,钦天监奏,明年甲子正 旦为大吉之日,大吉之日当然要行大吉之事,就以永乐十九年元月一日御新殿上朝,方宾、 杨荣、金幼孜随朕在北京搬家,西宫的一应陈设都搬入紫禁城,不再新置;原吉带朕的敕 书召皇太子、皇太孙十二月底前到北京,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诸衙门官员同时至京,参加明 年正旦奠都的盛朝大典;自明年正月起,改北京为京师,取南京各印信给京师各衙门,另 铸南京诸衙门印信,皆加‘南京’二字。”
不经意间,又是一件“天”字号的大事。 大家都知道北京就要建成,迁都是早晚的事,但马上定都、迁都,南京的衙门全部到北京,官员及家眷们陆续到北京,皇上的宫眷们全部到北京……南京另设一套衙门。这么 多事,这么快要办成,几人一时还转不过弯。?精*武`小\说_网` _无^错.内`容_尤其夏原吉,一个户部尚书,这笔搬家、安 家的费用不知会有多大啊!
不等臣子们反应过来,永乐又说,“敕令翰林院,南京文渊阁所藏古今图书各取一部送北京,《永乐大典》要同船装运,皇上到哪儿,皇家的图书就到哪儿。” 杨荣轻轻点头。皇上喜书,爱书,编书,迁都先想到搬书,尽管那搬书的工程浩大,但必须做好。见别人还在发愣,他忙打趣道:“皇上一连串的旨意,件件都是大事,都容 不得臣下说‘遵旨’了。”
永乐也不在意:“说不说‘遵旨’也得给朕办。”言毕,他话锋一转,“诸位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朕马上迁都北京的意图,龙兴之地不错,那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塞外高原的鞑 靼、瓦剌,别看他今日恭敬,说不定哪日就与我反目成仇,举兵南向,朕不得不防,朕的 子孙也不得不防,朕在北京,就等于在前线指挥,若在南京,即使八百里加急,几千里路 程,也鞭长莫及。边防无小事,等敌人打进来,那就晚了。”
大志不群,大虑无帮!永乐所言,深意所在,眼光所在,他的超越时代而不为时代所 理解的思维在别人眼里已成诟病。大多数臣子心里并不支持,之后的三大殿之灾,他的诏 求直言,各色人等跳将出来说三道四,不要说别人,就连他的皇太子朱高炽也对迁都耿耿 于怀。高炽一即位,马上改北京为行在,适当时候就要搬回南京了,只可惜他的寿命短, 在位一年就到天寿山报到去了。而后永乐懒洋洋的子孙们,除了他尽心竭力培养的朱瞻基 还有一些英武的气势外,其他几乎再没有有作为的,甚者几十年不上朝,瓦剌、鞑靼及后 来的满清轮番成了大明摆脱不得的边患,若都在南京,恐怕到明中叶就已半壁江山了。都 之所在,国之重心,再无能的皇帝也想好好活着,慢慢享受。冷兵器时代,并非刻意的对 北京的防御,对自己的保卫也上升到了最高等级,所以,永乐迁都的远见真真奠定了大明 近三百年的基业。
永乐还是担心重臣不理解,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北京是国都,又是边防重镇,御 边就是守卫京师,一举两得,事半功倍。&¥o5£_¨4+看?书?` 2更 方宾道:“按陛下旨意,兵部会同工部踏勘后发现,长城损毁之处不少,已发三万军 卒、五万民丁逐段修葺,并加高增厚。同时于烽垛之处贮存了数月粮草和弓弩兵器,适宜 之处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