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武英殿 > 第103章 榆木川长魂系大漠 紫禁城储君拨庶务(3)

第103章 榆木川长魂系大漠 紫禁城储君拨庶务(3)

光阴越短越好,这一点是其他人都没想到的。

“二位今夜就秘密离开行辕,劳苦几日,快马回京,讣告皇太子。” “英公之虑尽善尽美,在下敬佩之至。”杨荣发自心底的钦仰善谋远虑的人,这就难怪他在交趾那么生疏的战场上都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了。 大军在榆木川逗留了五天,锡器铸完,依张辅之命,只留下五个年老体弱的锡工配合军士入夜后将锡器运抵中军,抬进皇上大帐。待军兵出帐,马云撩开皇上的锦帐时,一见皇上遗体,几个锡工大惊失色,被张辅、张杌、腾定持剑拦住,将遗体移入锡器内,封好锡口。张辅给张杌递了个眼色,几个锡工刚出御帐就被张杌、腾定等侍卫擒住,堵了嘴巴, 拉到暗处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次日晨,大辂载了锡器加速南下,仪典供奉一切如常。没有了病重的皇帝需要照料, 因都是骑兵,大军比往日的速度提高了一倍多,回到开平城外时,皇太孙朱瞻基一身衰服从城里迎出来,痛哭着宣布皇帝驾崩!

如五雷轰顶,炸营了一般。全军举哀!全城举哀!全国举哀 !

为减少寒暄和麻烦,杨荣、海寿带一支十几人的骑兵几乎是日夜兼程,见城绕城,见关通关,经过十几天的鞍马劳顿,于八月初赶回北京。二人顾不上多日来风尘仆仆、餐风宿露的辛劳,简单整饰了一下衣冠,带着泥水、汗水和一路的征尘便直驱皇宫,由东华门到文华殿,送上大行皇帝遗书。

二人的蓬头垢面和憔悴不堪,真把皇太子朱高炽吓了一跳,险些从座位上弹起来,料知必有大事发生,两眼直勾勾盯住筚路蓝缕的二人,大张着口,说不出话。但他没有想到皇上驾崩,第一想到的是皇上战败,亟须重新调兵,抑或是废了他的皇太子……

心里扑腾着接过遗书展开时,竟“哇”的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唬得辅臣蹇义、杨士奇不知所措,慌忙过来解劝。

遗书送达,杨荣、海寿多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提到嗓子眼却不敢爆发的悲痛今日可以爆发了,加之多日的劳累,正有了一个发泄和流淌的口子,也随着皇太子大哭起来, 边哭边把皇上临终前关于夏原吉的评价哭诉出来。

蹇义、杨士奇看着遗书,也不由得热泪滚滚,难以自持。还是杨士奇冷静,哭了一阵, 拱手对太子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殿下应从速安排大行皇帝遗事,几十万大军在外, 京师空虚,不可不备!”

高炽如梦方醒,从几案上抬起头,用丝巾拭去泪水,叫进太监张兴道:“速把皇太孙找来。”

听了张兴的描述,朱瞻基已然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哭着跪在父亲面前。 “东宫图书都是先帝所赐,利国、利政、利军、利民,你是太孙,是明日的太子,图书都授予你,谨记皇爷爷教诲。” 永乐皇帝驾崩,朱高炽对儿子说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图书,可见图书在他心中的位置,也就预知了日后他对父皇一生的评价,不是五次亲征的塞上武功,不是治水修河的铮铮业 绩,不是北迁皇都的英勇果敢,而是以《永乐大典》为代表的数十部千古流芳书籍的纂修。 所以,他给父皇的谥号竟是个“文”字,永乐皇帝也就成了文武兼备的文皇帝。

朱瞻基哭着点头,接受图书。他对皇爷爷更有着一份特殊的深情。他的内心里清楚, 父亲朱高炽更清楚,永乐皇帝在他身上倾注的心血远远要比在皇太子身上多得多。他出生前夕,当时还是燕王的皇爷爷梦中就接受了太祖皇帝授予的大圭,嘱咐他传之子孙,哪个子孙?不正是要出生的长孙吗?满月之际,就给了他“英气溢面、符我所梦”的极高赞誉。 十二岁时,带他北巡,体验民间疾苦,并在夏原吉辅佐下留守北京,处理北京政务。 十七岁时,带他深入大漠,参与瓦剌交战,体验征战不易和将士劳苦。 平日及闲暇之时,专选有名气的硕儒仪智等人给予教诲,二十多年的精心雕琢,把他打造成了一个文韬武略的全能之才。坐而论道,四书五经和历朝典故,侃侃而谈;提枪跃 马,孙子兵法和攻埋战取,汉箭朝飞。皇爷爷在百般挑剔太子的时候,把全部希望都寄托 在了他这个英姿勃发的太孙身上。

殊不知,这本身也是矛盾的,没有了他父亲朱高炽的太子身份,在世袭制的框架下, 再全才的朱瞻基也是没有位置的。若是说,因永乐的钟爱、欣赏和喜欢,朱瞻基在某种程度上保全了他父亲的太子之位还是合乎情理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