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x\w+b^s-z\.?c`o,m/”
朱棣有些失魂的喃喃自语道:
“这样简单的道理,自唐朝就有了,关注百姓民生,国家才能长存。毕竟组成国家的基石不是政策、不是军队,而是……百姓。”
朱棣从陈兄弟的一番话中,好似领悟到了什么。
陈羽看着朱棣这副样子,淡淡的说道: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历朝历代的皇帝总想着从史书上,根据前朝灭亡的事迹,寻到经验,从而避免本朝的灭亡。
可终究只是徒劳,结局都会不约而同的走向灭亡。
商朝因将过多军队派出去开荒,而忽略了首都的防御,最终被周部族一举偷家灭国;
周王痛定思痛,让诸侯出去开荒,自己则留守大本营,这样既完成了开疆拓土,又解决了守家。可慢慢的诸侯开始互相吞并,最终秦国做大做强,不仅灭了周王室,还一举统一了天下;
秦朝接着反思周朝的经验教训,揣摩分封制度弊端,实行了一种前无仅有的制度:中央集权制。看似避免了地方官吏做大做强,却忽略了下面流官的忠诚,在帝国生死存亡之际,底下的流官纷纷倒戈投降;
刘邦进一步吸取秦朝经验,觉得下面那群人靠不住,于是大肆分封同姓王。可他低估了权力带来的欲望,权力过大,皇权受到威胁。权力过小,容易把他们逼向造反,结果爆发了七王之乱。
到了东汉,皇帝谁也不信,认为最不可能造反的只有自己身边的小太监,可太监掌权之后更不让人省心,借权肆意妄为,将天下扰得鸡犬不宁,紧接着就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优e`品?;小?.}说?网? ?已{发¥布-最[e.新-%?章ˉ¤节??朝廷掌控不了局面,就将权力下放,给地方自行解决。结果叛乱解决了,地方又做大了,就连皇帝也成了军阀的掌中玩物,各路军阀一顿征战,最终被司马家族偷了家。
曹操要是知道了,怕是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司马家族再次汲取曹魏的经验教训,他们认为曹魏帝国灭亡的原因正是因为皇族太过于衰弱,于是晋朝冒天下之大不讳,大肆分封自己的家族成员以壮大势力。结果报应很快就来了,爆发的八王之乱大肆降低了晋朝实力,最终被外族偷家灭国;
……
……
一直到了朱元璋建立大明,因宋亡于外敌,进而再次汲取经验教训,开始着重抵御外敌,永乐一朝更是连首都都迁往了前线。
如此一来,外敌倒是被安排得老老实实,但最终却被内部制度瓦解,惨遭偷家。
为什么历代帝王吸取经验的教训,都失败了呢?
陈羽认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只停留在表面。
根本的因素——黎明百姓,常常被历代帝王所忽略。
而当最高统治者忽略了黎民百姓,那么无论如何改革,都是徒劳!
就像明末时期,以人力逆天而行的张居正,提出‘一条鞭法’,犹如给重症的病人,打入了一剂肾上腺素,使得大明有了短时间内的回光返照。
百姓在‘一条鞭法’之下,不用再承受繁重的徭役。¨x~x,s/w!k_.¨c¨o·m!
‘一条鞭法’这针肾上腺素给大明带来的影响很大,其中单单废除无偿徭役这一条,不要说这位大明首辅出行坐三十二台大轿,就是坐六十四台,那也应该。
毕竟,抬轿子的是人!
你把人民放心上,人民把你高高举起!
这个时候百姓对大明是心怀希望的,对国家是心怀希望的,但自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虽然还在推行,但本质已经变了。
自此,大明开启亡国倒计时。
人亡政消很常见,就像世间没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
如果有,那只能是——人民万岁!
因此,
要让大明王朝得以长久延续,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让各项政策所带来的实际益处,真正渗透到每一个黎民百姓的生活里。
就像摊丁入亩减轻了赋税负担、化肥推广让田地多了收成、蜂窝煤普及温暖了寻常人家等等。
这些切切实实的好处,才能让大明在百姓心中扎下根来。
这些看似细微的政策,却恰似点点星火。
平日里或许不显眼,可一旦到了国家面临存亡危机的关头,便能汇聚成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