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争论王国:儿童的奇思妙想世界 > 第296章 “死”的沉思:汉字中的生死观念

第296章 “死”的沉思:汉字中的生死观念

有识之士想要通过变法来改变中国的命运,谭嗣同就是其中的一位。

谭嗣同参加了戊戌变法,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使中国富强起来。可是,变法触动了很多保守势力的利益,他们发动了政变,想要镇压变法。

谭嗣同本来有机会逃走,他的朋友们都劝他赶快离开。但是谭嗣同拒绝了,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更多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后,谭嗣同被清政府逮捕并处死。他的死是为了推动中国的变革,他的生死观念体现了为了国家的进步,为了理想的实现,勇敢地面对死亡,希望自己的死能成为变革的催化剂。

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位非常勇敢的小姑娘,刘胡兰。

刘胡兰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从小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她积极地为共产党传递情报,帮助乡亲们做了很多事情。

当时,国民党阎锡山军和地主武装“复仇自卫队”对解放区进行疯狂的报复。刘胡兰不幸被捕。敌人想要她说出共产党的秘密,想要她投降。但是刘胡兰非常坚定,她宁死不屈。

敌人问她:“你给八路做过什么工作?”刘胡兰大声说:“我什么都做过!”敌人又威胁她:“你小小年纪,难道你就不怕死吗?”刘胡兰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不当共产党!”最后,敌人残忍地杀害了刘胡兰,她牺牲的时候还不到15岁。

刘胡兰的死,展现了她对革命的忠诚,对信仰的坚定。她年纪虽小,但是在生死面前表现出了无比的英勇。她的生死观念告诉我们,为了正义的事业,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勇敢地面对死亡。

小朋友们,通过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我们对“死”这个字所蕴含的生死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伯夷和叔齐为了道义饿死,荆轲为了大义刺秦而死,项羽为了荣誉乌江自刎,文天祥为了民族气节宁死不屈,谭嗣同为了变法英勇献身,刘胡兰为了革命忠诚就义。

这些故事让我们知道,在古人的观念里,死并不仅仅是生命的结束,有时候它是为了坚守某种信念、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朋友、为了正义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就像汉字中的“死”字,虽然它代表着生命的消逝,但在这些英雄的故事里,它背后有着伟大的意义。我们要从这些故事中学习他们的精神,珍惜生命的同时,也要明白在面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无论是生还是死,都要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希望小朋友们能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成长为有担当、有信念的人。

喜欢争论王国:儿童的奇思妙想世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