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宫廷生活并非李白所想象的那般美好】
【他虽得到玄宗的宠信,却只是被当作御用文人,无法真正参与政治决策,实现自己的理想】
【渐渐地,李白对这种御用文人的生活感到厌倦与苦闷,他“仿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内心的压抑与不满日益加深】
【为了排解忧愁,他开始放纵饮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长安仅仅待了一年多的李白,终因酒后狂放惹怒玄宗及其近臣,同时也因目睹了宫廷的腐败与官僚的丑恶,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离开了京城】
【这段长安经历,虽短暂却刻骨铭心,它让李白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后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往昔辉煌的追忆,更有对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感慨】
【离开长安后,李白来到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郁郁不得志的杜甫】
【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共同的遭遇与对诗歌的热爱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一起访道求仙,谈诗论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同年秋天,李白与杜甫、高适相约同游梁宋,他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抒怀遣兴,借古评今,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这段时光,对于李白而言,是他在政治失意后的心灵慰藉,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他的诗歌中融入了更多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情的珍视】
【之后,李白前往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的紫极宫,正式成为一名道士,开始了他的求仙访道之旅】
【他渴望在道家的思想中找到心灵的寄托,摆脱尘世的烦恼与束缚】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修炼道术,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道友,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
【天宝西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再次在东鲁地区相见,他们一同前往齐州拜访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和书法家李邕】
【与李邕的交流,让李白在文学和书法艺术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也让他的朋友圈子更加广泛】
【此后的几年里,李白继续他的漫游生活,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他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如泰山、庐山、天姥山等,每到一处,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中“飞流首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梦游天姥吟留别》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宝十一载秋,嵩山深处的元丹丘别业里,银杏叶飘落在青石阶上。!暁*税¢宅. ′已,发*布.嶵?新?蟑¨結?¨三*8·墈?书_枉~ +埂+辛·嶵!哙?¨吴`4!看?书! .耕~鑫·嶵¨全^
岑勋正往铜炉添炭,忽闻院外传来爽朗笑声。
“丹丘!你的桂花酿可还留着待客?”
元丹丘大步迎出去,见李白束发的青巾被山风吹得半散,酒葫芦在腰间晃荡,不由得笑道。
“太白兄这是踩着饭点来的?快请进!”
三人围坐时,李白己端起陶碗灌了口酒,望着远处层峦间若隐若现的黄河,突然拍案。
“你们看!那黄河水像是从天上倾泻而下,一去不回头!”
话音未落,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脱口而出。
岑勋愣住,手中酒勺停在半空。
“太白,你这气魄......”
李白却又指着铜镜里自己鬓角的白发,声音忽地低沉。
“再看这镜中人,清晨青丝如瀑,傍晚就霜雪满头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元丹丘听得心头一颤,忙给李白斟酒。
“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
“说得好!”
李白猛地仰头饮尽,酒液顺着下颌滴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抓起酒坛要给众人满上,却见坛底朝天,顿时大笑。
“丹丘,快烹羊宰牛,咱们今日不醉不休!会须一饮三百杯!”
“好!就依太白!”
岑勋起身张罗,元丹丘摇头笑叹。
“你这性子,怕是要把我这山居喝空。”
李白却拽住他衣袖。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踉跄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