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会根本没有前途可言。
徐州空出来后,建康和荆州又进入撕扯环节。
桓温想彻底掌控长江中下游,朝廷则想保住最后的一点家底。
关于这件事,谢安来信与王凝之商议过,朝廷的意思是用庾冰的儿子庾希顶上,他是明穆皇后庾文君的侄儿,妹妹嫁给了琅琊王司马奕,与司马家比较亲近。
而桓温的妻子司马兴男是庾文君的女儿,桓、庾两家是亲戚。
这样的安排,朝廷满意,桓温也不好驳回。
王凝之则提议用自己的大舅郗愔,郗家在徐州有基础,郗愔之子郗超是桓温的首席谋士,同样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人选。
最重要的是,郗愔醉心于道教,沉迷于敛财,并无为官之志。
当然,王凝之不能首说大舅平庸,但谢安应该是懂的。
庾家虽然辉煌不再,但仍是树大根深,桓温心存忌惮,少不了再出阴招打压,郗家就不一样了,总共没几个人,而郗愔的行事作风,大家都放心。
与其让桓温再作妖搞掉庾希,不如放一个明显没威胁的人在那,让桓温早点把心思放到北伐上面来。
王凝之的建议传回去后,就没有下文了。
临近岁末,朝廷行事愈发迟缓,估计徐州的归属,得等到年后才能见分晓。
司马昱软弱没能力,但他这种拖拖拉拉的行事风格,其实是在给东晋续命,成功的将中年桓熬成了老头桓。
王凝之一家在守孝期,没有什么活动,安安静静地看着外界风起云涌。
升平五年过去,新的一年,新皇司马丕改元,是为隆和元年(公元3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