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荆州府公安县知县杨云才,他本是举人出身。本文搜:读阅读 duyuedu.com 免费阅读有一天外出办事回来,刚到县衙门口,就碰上一名少妇拦轿喊冤。按照《大明律》,妇女不能亲自告状,得由男子替她们抱告,也就是别人代自己告状。可眼前这少妇独自拦轿,杨知县没办法,只好让衙役把她带到轿前。
杨知县一看,这少妇清爽秀气,长得十分美貌,还一身重孝,满脸泪痕,一副梨花带雨的模样,让人看了心生怜悯。杨知县心想,这么个年轻貌美的少妇,得有多大的冤屈,才敢违反法律规定拦轿告状呢?他觉得其中必有隐情,便下轿走进县衙,马上在大堂上审理此案。
这告状的少妇叫李氏,她说前天家里的金银首饰等物件被偷了,丈夫赵忠因此痛不欲生,昨天夜里就上吊自杀了。她请求县太爷抓住窃贼,好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状纸后面还附上了丢失物品的清单。
杨知县看了看清单,就问李氏:“你说被偷的这些东西,是你家原本就藏着的吗?”李氏回答说不是,是丈夫向同村的史文借的,打算用来做生意当本钱。杨知县又问:“被偷那天晚上,你丈夫在家吗?”李氏说在家睡觉。杨知县接着问:“那你们俩怎么都没察觉到有盗贼呢?”李氏解释道,那天丈夫和史文一起喝酒,回来就醉倒熟睡了,而自己在正房照顾生病的婆婆,没和丈夫睡在一起。杨知县继续追问:“史文是谁?为什么肯借钱给你丈夫,还老一起喝酒呢?”李氏说史文是外地客商,在她家附近租房住,很有钱,做生意也厉害,丈夫想跟他学做生意,所以走得近。
问完大概情况,杨知县让李氏回村等着,说一定会给她个交代。之后安排好公务,就带着仵作去村里验尸。仵作检验后,确定赵忠是自杀,没有他杀的痕迹。杨知县又询问了邻居和李氏的婆婆,大家都说赵忠是因为失窃物品太多,一时想不开才上吊的。
杨知县仔细观察李氏和她婆婆,发现两人表情不太一样。李氏死了丈夫,悲痛万分,哭了好几天,嗓子都哑了,看来夫妻感情深厚。而婆婆死了亲生儿子,更是悲痛欲绝,但她看儿媳妇的眼神里,却带着一丝仇恨,好像儿子的死和儿媳妇有关。杨知县感觉婆媳之间有秘密,可又不好首接问,稍微想了想,心里就有了主意。他打算用“以逸待劳”之计,核心就是以静制动。杨知县让李氏和婆婆先把赵忠的尸体安葬了,还安慰她们说,自己回衙门后马上安排差役抓贼,追回丢失的物品。说完就带着人走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安排差役去抓贼。
果然,李氏等了一个多月,一点消息都没有,就又到县衙击鼓鸣冤。杨知县升堂询问,李氏说:“我不是催得急,是史文急着逼讨借物,婆婆没钱还债,就想把我卖给别人抵债。”杨知县问:“你婆婆为啥非要卖你?卖给谁呢?”李氏说:“婆婆说我是丧门星,本来他们母子日子过得好好的,自从我进门,丈夫就总想发财,结果财没发成,还欠了一屁股债,现在只能让我来还,所以卖给债主史文抵债。”
杨知县又说:“你可以求求你婆婆,先用家里的房地产还债,等我帮你们追回被盗物品后再赎回来。”李氏无奈地说:“婆婆家没什么财产,之前的几亩地半年前就被丈夫当给史文了,现在只有三间草房,我们婆媳还得住呢。”杨知县接着问:“既然没房地产,那卖地的钱呢?你丈夫为啥还要借钱?”李氏说:“卖地的钱本来有一些,可丈夫和史文喝酒后,醉倒在路边,不知道被哪个贼人偷了。”
听到这儿,杨知县心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赵忠两次被偷都和醉酒有关,而且喝酒时史文都在场,史文盗窃的嫌疑很大。可他为什么既买赵忠的地,又借给他金银首饰和钱财呢?到底有什么目的?杨知县继续问李氏:“你丈夫和史文是新交的朋友,还是以前就认识?”李氏说:“听丈夫说,以前不认识史文,我过门后他们才有来往,而且交情特别好,常在一起喝酒谈生意。”
杨知县又问:“你知道借钱当物都要写两份契纸吗?一份借的人拿着,一份出借的人拿着,以后好比对。”李氏说:“史文拿丈夫写的借据来讨债,我们手里有史文写的账单,上面清楚写着借的物品。”
杨知县听完,嘱咐李氏悄悄把史文写的账单送到衙门,千万别声张。之后又把李氏的婆婆传到堂上询问:“你为什么要把儿媳妇卖给史文?”婆婆回答:“史文说,要是把媳妇嫁给他,不但借的钱物不要了,还把以前卖地的田契退还,而且不要钱。”杨知县听了,心里又有了第二条计策——“欲擒故纵”,这计策核心是以迂回的方式制胜,防止嫌疑人狗急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