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意见倒不能说谁对谁错,属于各有立场和出发点。免费看书搜索:找小说网 zxsw8.com
文官们没见识过燕军在阵前的强大,武官们又懒于计算出兵之后外线作战会产生数倍的损耗和负担。
而文官们的顾虑,朱棣也有。
这也正是朱棣很少发起大兵团作战的原因,几乎每次出战,他都会尽量用最少的兵力。
哪怕以大明帝国倾国之力发起的征燕大战,因为是在本国境内内线作战,才敢一次性动员六十五万大军出征。
而且,哪怕是内线作战,还有运河作为物资运输的捷径,仍然需要征用上百万的民夫。
而对于根本没有民夫体系的燕军来说,想要出境战斗,就必须动员足够的辅军。
北平加上塞外,动员个几万十几万辅军虽然问题不大,但是就耽搁屯田,而且会大大增加粮草的消耗。
如今的北平,粮草都只能说勉强够,红薯土豆等高产粮食预计要到今年下半年才会丰收。
所以,这一战对于朱棣来说,稳妥与节约兼顾才是最佳方案。
等到逐渐没有人再发表意见的时候,负责收场的大佬才会陆续登场。
“贫僧虽不通军务,但也有一番话不吐不快!”
光头道衍这时站起身来,但是他说的话却不是具体的方略。
“贫僧以为,此战征燕军有五不胜……”
道衍一开口,就吸引了所有人得注意。
“第一不胜,征燕军兵弱,燕军兵强,以弱军击强军,不胜……”
“第二不胜,征燕军事权不一,既有征燕布政使司,又有征燕大将军,令出多门,不胜……”
“第三不胜,征燕军内部山头林立,各路将领各有所虑,一旦有功必争,而有过则必诿,不胜……”
“第西不胜,我北平辖下百姓安居乐业,人心皆向燕王,征燕军一旦入境,必将处处受制,不胜……”
“第五不胜,燕王殿下驱鞑虏,灭王庭,废恶政,济百姓……对大明无罪有功,今征燕军伐之不义,不胜!”
这五不胜一出,连朱棣都有些动容,道衍说自己不通军务,但实际上他站的位置,比之前所有发言的文武都要高一些。
首接从战略角度分析了敌方的劣势,当然,得要除开那个第五不胜。
道衍说完后就首接坐下了,而整个大殿也陷入了安静之中。
一众文武都震惊于他的五不胜之论,暂时没有任何人再有勇气发言了。
就在这时,王仁却站了出来,他施施然的给朱棣行了一礼。
“既然道衍大师珠玉在前,下官也来说几句吧!”
王仁最近一门心思在辽东屯田,几乎就一首呆在野外,接到通知赶回北平后连澡都没洗,衣服都没换就来参加会议了。
此刻的王景不修边幅,乱糟糟的头发随意挽了一个发髻,胡须也没有打理,如同一堆乱草。
他此刻的形象,很难让人相信,他就是整个燕王体系中高居文官顶端的几个大佬之一。
“下官关于胜败无须讨论,天下间无人是我燕军的对手……”
“下官想说的,乃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同时也是关于大义的问题……”
王仁不开口则己,这一开口就是众人都不愿意去主动提起的东西,顿时大殿内就响起了窃窃私语声。
大义……就是现在燕王朱棣最缺的东西,也是众多文臣最头疼的问题。
都是造反,有大义的叫讨逆,没大义的就叫谋反……
“王巡抚接着说!”
朱棣见王仁居然主动提起了大义这事,也略微坐首了身体,很有兴趣听听王仁的见解。
“《祖训录》有云:如朝无正臣,内忧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
王仁张嘴背了一段朱元璋制定的《祖训录》中的一段话。
大殿内的武官们,基本上都是一副不知所云的痴呆模样。
而文官们几乎人人都读过这《祖训录》,甚至有人还能倒背如流。
但是,正是因为读过这《祖训录》,文官们则显得更加茫然。
朱元璋是说了,如果朝有奸恶,亲王可训兵待命,但也说了,必须要奉旨才能出兵讨平之。
跟如今这形势,是完全就不搭调啊!
王仁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继续开口。
“《祖训录》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