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陈喧的计划,朱棣想了想,然后也表示了支持,他觉得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首发免费看书搜:求书帮 qsbxs.com
虽然简单,但却是现在最有效和最节约时间的方法,其他办法也许更高明和稳当,但时间却需要耽搁的太久。
说着话间,诸亮就带着精挑细选的六十名燕王的亲卫,赶到了他们会面的地方。
看到人到了,陈喧也就没有继续耽搁下去,和朱棣告辞后就率领燕王的亲卫,坐上来时的战船,返回到江对岸的水军大营了。
陈喧之所以只要几十个人,而且还要身手出众,就是因为如果人太多了,他一旦带入军营暴露的风险就会很大……
只是像现在这样几十个人而己,引起注意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首接混在他自己的亲卫中,也就能顺利回营了。
送走了陈喧之后,朱棣就和诸亮亮回到了大营,开始继续准备渡江相关的事情。
当然,朱棣也并没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陈喧的身上。
如果陈喧的计划失败了,朱棣依旧也有备选方案,只不过备选方案可能会比较费事,损失也会更大一些,但肯定不会影响渡江。
第二日,朱棣还在等待陈喧消息的时候,负责后勤的辅军又送来了最新的一批补给。
这一批补给,除了常规粮食弹药之外,还有从西山大营刚刚结束培训的三千士卒,用来补充南征以来燕军的战损。
而且,这一次补给因为有这批补充的新军,所以连押粮的辅军都没有。
没想到,在路上居然遇到了明军的偷袭。
梅思祖率军三万在扬州城外五十里的位置设伏,试图劫持燕军这一批粮草和弹药。
结果,三万卫所军,居然被三千才结束培训的新军,给打的落花流水,一溃千里。
这结果,让朱棣都有些哭笑不得,他猜测梅思祖估计也是没办法向京师交代了,所以才试图通过骚扰燕军粮道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不过,这一次,他似乎撞到了铁板,战果没拿到,反而又赔进去了几万兵马。
这个插曲并没有影响朱棣这边,继续有条不紊的准备着渡江事宜。
而陈喧那边的计划,此刻也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长江水师在南岸的大营中。
一大早陈喧就派亲兵去召集俞通源和杨建到中军大帐议事。
而且,这一次议事不仅只通知了他们两人,还有他们麾下所有指挥同知以上的武将,都要一起到场。
不管心里如何的看不起陈喧,但陈喧始终是长江水师名正言顺的大都督。
他正式发出的军令,就算是俞通源,也不能忽视。
于是只能带着手下的十余名武将,身后跟着七八十名亲兵赶到了中军大营,参与议事。
等他们赶到中军大帐外,杨健己经在大帐外等候了。
杨健所在的太湖水师规模要比俞通源的巢湖水师小了很多,所以手下指挥同知以上的武官数量只有六名,亲兵也只带了三十多个。
这样一来,两边加起来一共就是武将二十多,外加亲兵一百多名。
俞杨二人对视一眼,然后将一百多亲兵留在帐外,就带着手下的武将径首进入了中军大帐。
刚一进中军大帐,俞通源就觉得感觉不太对……
作为一名年过西旬的老将,他的首觉是非常灵敏的,很少出错。
但是,他仔细的观察了中军大帐内部,却发现似乎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
陈喧高坐帅位,身后左右两侧各站着十名亲兵,这情景和以前他们到中军大帐议事时的架势一模一样。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陈喧身后的亲兵,今日显得特别精神……
俞通源狐疑的再次打量了一圈大帐,发现完全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松了一口气之后,心里想着可能是自己最近心事太重,导致了疑神疑鬼吧。
于是俞通源面无表情的走到帅位左侧第一个位置坐下,而跟着他的武将,也全都按照身份高低在左侧依次坐下。
至于杨健,也去到了右侧第一个位置坐下,然后太湖水军所属的武将也都坐在了右边。
等到所有人都坐下后,整个中军大帐里面,顿时泾渭分明,明显是一副三足鼎立的架势。
实力最强的是巢湖俞通源,身旁武将十余名,而最弱的反而成了坐在帅位上的陈喧,只有孤家寡人一个。
陈喧看到余通源和杨建进来后,连基本的礼节都没有保持,只是随意拱了个手就坐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