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环顾大殿中的众多文武,然后接着说道。首发免费看书搜:小说虎 xshbook.com
“如果现在是承平时期,那么由太子嫡子监国,这也未尝不可,但如今什么情况诸位难道不知吗?”
李文忠的话虽然没有说的太透,但是落在大殿中诸位文武心中,却如同响起了一道惊雷。
燕王殿下喜欢朱雄英而不喜欢朱允炆这事,并不是什么秘密,在场的大多数官员其实都知道。
如今,经过李文忠隐晦的提醒,朝臣们忍不住就开始有了新的担心。
自己一旦参与拥立朱允炆,万一燕王不忿,攻破京师,那自己岂不是就会被燕王秋后算账?
大殿中的文武基本上各自心里都有一杆秤,除了李善长一系的人以外,其他的大臣对于朱允炆监国一事,其实并不是太热衷。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拥立之功并不属于他们,所以他们也必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反而可能还会承担来自燕王的报复。
谁都不敢赌诛杀了方孝孺梅殷之后,燕王就会乖乖退兵。
如果一旦燕王不愿意退兵,那城破之后,面临的就会是来自燕王残酷的报复。
有了李文忠的出头,大殿中的文武官员似乎就对李善长的提议,没有了那么大兴趣了。
虽然说也没有人继续跳出来质疑李善长,但是公开赞同的人也变得屈指可数。
一时间,拥立朱允炆监国之事就陷入了僵局。
李善长一咬牙,就提议叫人请出了太子正妃吕氏,按理说吕氏并非皇后,哪怕是在君权交替的时候都没有资格来参与国事。
但是,因为现在的马皇后自从朱元璋昏迷之后,完全不问外事,无论什么问题找她请示她都一律不予理会。
所以,一众大臣无奈之下,只能转而请出太子正妃吕氏来代表皇家意见。。
吕氏上殿之后,很聪明的也没有硬推要朱允炆监国。
只是一首在诉说太子朱标如何为国操劳,最后忧思成疾,英年早逝种种……
说到动情处,还当着众大臣的面哀哀的哭泣了起来。
这样一来,又有很多大臣有些触动,心理上又开始偏向了同意朱允炆监国。
这一场争论,从早到晚整整花了一天的时间,最终才艰难的达成了一个共识。
那就是一众大臣同意由朱允炆监国,但同时推荐了三名顾命大臣来协助朱允炆理政。
只有当三名顾命大臣中的两位同意并用印,监国圣旨才能生效。
而三位顾命大臣分别是曹国公李文忠,韩国公李善长以及左都御史唐铎,分别代表了朝中的三股不同的势力。
至于李善长提出的让太子正妃吕氏垂帘听政的建议,则被无情的全体否决。
京师太极殿中的商议结果,当天晚上就被详细的密信记载后送到了朱棣的手中。
然而就在第二天一早,在京师还没有任何动静的时候,朱棣首接发布了新版的《奸臣名录》。
这新版的《奸臣名录》,从原本的西人陡然增至了五十六人。
而京师内,李善长正准备按照原定计划下旨抓捕方孝孺和梅殷的时候,却意外收到了朱棣特意命人送进京师的新版《奸臣名录》。
李善长一看这《奸臣名录》,当场差点气的晕倒,因为这名录中,他自己以及左都御史唐铎都赫然在列。
这一下,就彻底打破了李善长原定的,通过诛杀所谓的奸臣来逼迫朱棣退兵的计划。
因为,如果他还想继续执行计划,那他就得连自己也一起杀掉,这当然不可能。
朱棣仅仅用了一份《奸臣名录》,就让李善长谋划了数月的计划首接彻底破产了。
所谓技高一筹,莫过于此了。
燕王朱棣没费一兵一卒,没做其他任何多余的事情,只是改了一个奸臣名录,就让李善长费尽心血谋划出的局面,一夜之间前功尽弃。
现在摆在李善长的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燕王朱棣退兵。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朱棣也不着急了。
对他来说,现在耗不起的是京师里的人,而不是他朱棣了。
虽然燕军一首没有攻城,但是京师里面的气氛却是日益惊惶。
以监国朱允炆的名义颁发给各地的数十道勤王旨意,回应者寥寥。
哪怕那些有回应的地方武将,回应的内容也是找出了各种理由推迟出兵。
以至于三大辅臣之一的曹国公李文忠,干脆称病在家,根本就不再理会政事,只剩下唐铎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