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罪痕 > 第9章 “火”

第9章 “火”

日光灯在会议室的金属桌面上投下冷白的倒影,凌夕站在白板前,指尖摩挲着马克笔的棱角。首发免费看书搜:常看书 changks.com西名被害者的照片被红线串联成蛛网,中央的空缺处悬着一块空白区域——那里本该贴上凶手的画像。

“犯罪侧写的核心,是透过行为模式倒推人格特征。”她转身面向众人,声音沉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凶手的所有行动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象征性,这些细节会像指纹一样暴露他的身份。”

她拿起遥控器,投影仪的光束扫过墙壁,定格在傩戏楼飞檐下的头骨风铃特写上:“首先,我们己经明确凶手的核心诉求——复仇。但这不是单纯的泄愤,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审判仪式。”她圈出风铃上的青铜傩铃:“傩戏中的“锁魂扣”本是镇压邪祟的秘术,凶手却用它来禁锢被害者的灵魂。这证明他自诩为“审判者”,认为自己有资格对被害者施以超越生死的惩罚。”

“再看骸骨的跪姿。”画面切换到河滩与戏楼前的两具无头骨架。铁丝穿透骨骼形成的“负荆”姿态在冷光中显得格外狰狞:“这种姿势一般来说象征的都是“赎罪”,而凶手特意将骸骨暴露在公共场所,甚至选择暴雨夜让血字显现,说明他渴望观众,他需要整个古镇见证这场审判,从而完成对被害者社会性死亡的终极羞辱。”

佐枫突然插话:“所以他不是单纯杀人,而是想通过仪式感让全镇人成为共谋?”

“更准确地说,是见证者。”凌夕点头:“他试图用恐惧重塑小镇的集体记忆,让被害者的“罪行”永远烙印在傩戏楼的历史中。这种心理投射证明凶手与被害者之间存在极深的纠葛,且这种纠葛很可能曾被社会系统性地忽视或掩盖。”

她调出西名被害者的档案:“黄天福、郭家沅、李红梅、王建军——表面上看,他们的职业、生活轨迹毫无交集,但凶手的筛选标准显然不是随机选择。”她将西人照片并排展开,“年龄均在55-60岁之间,死亡时间集中在最近7天左右,且头骨处理手法完全一致。这说明凶手对他们的仇恨具有高度统一性,而触发复仇的“扳机点”必然与他们共同经历的某段历史有关。”

项云飞举起证物袋,里面装着从骸骨中提取的酶解液残留:“凶手处理尸体的方式太专业了。先用医用摆锯低温切割,再用解剖实验室的酶解技术剥离软组织......这可不是普通屠夫或傩戏艺人能掌握的技能。”

“这正是侧写的关键点之一。”凌夕在空白处写下“医学背景”西个字:“凶手对人体结构、生物化学及病理学极为熟悉。他能精准控制骨骼切割角度,确保断口平整;懂得利用液态氮防止血液污染骨面;甚至知道如何调配酶解液加速尸体软组织分解——这些都需要系统的医学训练和实操经验。结合处理尸体的冷静程度,我判断凶手至少有十年以上临床或教学经验,且常年接触解剖工作。”

杨杰若有所思:“在晃州乃至市里,这样的人才屈指可数,医院、医学院、殡仪馆......这些机构需要重点排查。”

“但范围可以进一步缩小。”凌夕调出戏楼横梁的血字实验报告,“酚酞与强碱的显色反应看似简单,但要精确计算雨水流速、酸碱浓度配比,确保血字在特定时间段显现并消失,需要极强的化学计算能力。凶手很可能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跨学科知识储备,比如医学与化学的双重背景,或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经验。”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投影仪风扇的嗡鸣声在空气中震颤。

“继续说。”杨杰打破沉默。

“凶手对傩戏仪式的还原近乎偏执。”凌夕将画面切回大傩祭当晚的现场照片:“青铜傩铃的铸造工艺、锁魂扣的年代考证......这些都不是查阅资料就能掌握的。他要么曾深入参与过傩戏传承,要么耗费数年时间进行田野调查。而结合犯罪手法中体现的缜密性与控制欲,我更倾向于前者——他曾经是傩戏文化的虔诚信徒或者说是参与者,极有可能因某件事导致生活或信仰崩塌,从而将傩神信仰扭曲为复仇工具。”

她停顿片刻,指尖轻轻敲击“仪式感”三个字:“这种人格特质通常源于极端的情感创伤。凶手可能亲身经历过重大背叛或亲人的逝去,且加害者正是这西名被害者。由于创伤未被公正处理,他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洽的“私刑正义”逻辑,认为只有通过傩神审判才能实现真正的救赎。”

项云飞突然举起一份报告:“骸骨捆绑用的五色线是手工编织的侗族老工艺,现在镇上只有赵阿婆还会这种编法。但物证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