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就需要人力——这一逻辑几近乎可无尽循环。
朱元璋在一边聆听着柳白的剖析,渐渐有所领悟。
“借外来人口推动本地经济?”
他沉思着补充道,“那岂不是等同于掠夺了别县的人力资源?照此说来,你不就是在断他人的生路,同时充实自己的家园么?”
思索良久,朱元璋眉头紧蹙,恍然间明白了凤阳在柳白引进商业后能够迅速崛起的缘由。
“他这简直是在掏空邻县的活力,来壮大自身啊……”
“老人家果然非同凡响,一针见血看破了其中关节。”
面对朱元璋一眼便穿透本质的能力,柳白既未辩驳也未遮掩,因为这确实就是凤阳初期发展的模式:他凭借领先的技术为诱饵,吸引商户入驻凤阳,创立工厂,设立工业园区,造就业职缺口,再吸纳周边地区的劳动资源,从而步入正向的发展轨道,使凤阳以惊人的速度攀升。
“你这样的举措,不就把周围的郡县给害惨了吗?一个地方追求进步,难道可以将其他地域当做养分来消耗吗?若是天下都效仿此法,世间还会是什么模样呢?”
朱元璋始料未及的是柳白竟如此干脆地认了下来。
目睹对方全然不见半点罪责感的神情,朱元璋心内不禁陡降一丝冰凉。
如果柳白所言为实的话,那么他是凤阳的大功臣不错,然而对邻近区域而言,却又如一柄冷酷的屠刀。
柳白微微一笑:“您说得固然没错,我凤阳确实走在前头,但发展的意义可不止于经济层面。”
他接着阐述:“比如临川陆家迁入我们这儿以后,我开始倾囊相授农业相关的技术和知识,现在他们着手开发农机以及相关化肥药物。”
“目前陆家因这些农机具和化学肥料获取的利润,早已超过往日经营酒楼收益十倍还多!”
柳白继续说明:“而且这些农具和肥料被售往各方郡县之后,大大改善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并没有由于小量劳动力迁移而使农业体系受到震荡影响。”
“再说,周边众多因土地兼并而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不少都来投奔我凤阳,光陆家工厂就接纳了超过四百位员工。
若是缺少这家工厂的存在,这些人可能只有寄人篱下,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
柳白轻抿一口茶水,抬头望向正在陷入思考状态的朱元璋,“老爷子您该明白,受我开启工业最重冲击的群体是谁吧。
一旦我凤阳聚集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去充当劳动大军,那些费心积攒土地的地主官绅自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他们耗费心思吞来的田地,到头来却没有穷困的廉价雇工可供役使。
我想,您应该很了解了吧,除非万不得已走投无路,谁会愿意背弃故土远行呢?”
言语间夹杂了些许不屑与讥讽之意。
柳白的末了那句话,犹如一支箭矢,径直扎中了朱元璋的痛点。
没错,谁愿意背井离乡呢?若非迫不得已,又有谁会忍心离开家乡?
朱棣注视着陷入深思的父亲,又扫了一眼柳白——这个刚才满腔热忱,如今却悄然掌控全局之人。
他竟没能察觉何时起,两人的位置早已发生微妙变化。
此时的朱元璋仍在反复咀嚼柳白方才的话:“经济需要流通。
我是用手段从附近郡县引入劳动力来服务于凤阳城,然而这些人在凤阳并非徒劳工作。
他们把赚得的钱寄回家里,那些家庭有了钱之后,自然也就具备了消费能力。”
“还是回到刚刚提到的问题,当需求被刺激出来后,各郡县则需要相应地增加生产,以满足其消费需求;而生产自然需要人力资源。
由此,循环在那些人所属的故乡重新开始运作。”
“结果就是,周围诸郡县的经济逐步盘活起来。
您若有心探查,想必不难发现,随着凤阳发展,它邻近的一些郡县税收实则均有显著提升。”
……柳白凝望着纠结于思考中的朱元璋,心中存有一丝不解:为何这位老人如此关心各地经济?
不管怎样,这正是他意在给对方制造的第一印象,让朱元璋等人意识到凤阳潜在的巨大价值。
毕竟唯有先看清这一层潜力,关于后续引资洽谈的进程方能够继续开展下去。
待到看见朱元璋进入沉思后,柳白适时补上一番解释。
此刻,那个原本还处于犹豫,试图辨别柳白是贤才抑或恶棍模样的朱元璋也顿然明晰:
倘若照此推论,则失去土地的农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