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深入研究过,可不是啥都不懂的新手。
他立刻回应道:“流量即便不是特别大,也能有收益,做账号就是为了尽快盈利,不然做它干嘛?”
听他这么讲,我意识到他对赚钱的执念有点重,像极了曾经的我,这样可干不成大事。
但不可否认,他在互联网领域经验丰富,之前在车里他聊起自媒体内幕,见解比那一位雪山旅行博主还要深刻。
估计以前在大公会当过运营之类的角色,或者专门学习过。
虽然我是不那么了解互联网生意,但是我了解人性,也明白生意的本质。
出身社会早毒打也挨得多,这多年社会浮沉,事业起伏中各式各样的经历让我总结出了不少道理。
所谓生意就是有人才有生意,没人哪来的生意?
所以任何财富的基础都应该是建立在有多少人支持这件事上。
古人也说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所以流量变现在我看来,不应该是直接变成钱,而是应该先变成“人”才对,你都不把对方当人只是当数据,怎么可能获得对方认可?
曾经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不也是一样,从零开始,一个一个的积累“认可”嘛,等量足够多,自然会分化的更快,但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认真做好自己的事。
秉持诚信经营、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恪守商业道德的商家,就是生意场上的“得道者”。
他们能赢得客户信赖、合作伙伴支持、员工忠诚,从而汇聚各方资源,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反之,那些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坑蒙拐骗、恶意竞争、无视契约精神的“失道者”,不仅会失去客户与合作方,甚至连身边亲近的商业伙伴、团队成员也会背离,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
所以说,唯有坚守商业正道,才能吸引更多助力,让生意行稳致远,实现真正的繁荣。
而此时明显对方目的短期获利的心态与我不是同路人。
而且我也并不认可这种快餐时代中诞生的生意文化体系,今天有饭今天拼命吃,明天就全然不顾,全是一杆子买卖。
现在很多新生代生意人都忘记了生意的本质,生意本质上其实就是在市场里讨饭吃。
话不好听,但这就是应该有的态度。
别人喊你一声“老板”,不过是客气话,自己千万别当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很多人就是刚做出点成绩,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这时候最危险,最容易摔跤。
摆正姿态。就算你成了行业大佬,也不过是个“高级乞丐”罢了,只要没进天宫,就永远算不上什么人上人。
乞讨讲究什么?是放下身段、察言观色、不断求人。
做生意也一样,得盯着客户脸色,琢磨他们想要什么,想尽办法让对方满意。
小生意起步时,你像街头乞丐般四处找机会、拉合作。
等企业做大了,更不能丢了这份“乞讨”的清醒,不然客户转头就走,市场根本不会惯着你。
人一旦觉得自己是“老板”,不需要再“求”别人,就离关门大吉不远了。
市场不会因为你曾经成功就给你特权,就像乞丐不会因为昨天讨到饭,今天就能躺着等施舍。
放低姿态,永远把自己当乞讨者,才能保持危机感,才能知道每一笔订单、每一个客户都来之不易。
这大概就是生意场的生存法则:越把自己当回事,越容易摔得惨。
话很难听,但良药苦口。
我顿了顿,再次开口:“要是一直依赖流量来获取收益,可网红都是有热度期限的。
等名气和流量消退,不管是景区还是广告商,都不会再支持我们了。
毕竟他们看重的就是流量而已。
你想想,当年那些网红,现在还有几个是有热度的?
依我看,我们得学会自己养活自己,心不能太大,有口饭吃就行了。
别急着从粉丝身上赚钱,而是先和粉丝打好关系,增强粘性,再实地的了解对方需求。
踏踏实实的做好产品把口碑做起来先,这样才能长远发展,不愁没饭吃。”
我看对方不说话,接着说道:“虽然我比较年轻,可以前也是做过不少生意,在这方面也算有点经验,因为踩过不少坑。
所以我觉得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