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天下无双。
他的守城战比徐达打得还好,足见其守城能力。
可攻伐之力不足也是相对而言,相对徐达、常遇春、蓝玉这些人…
比起一般的将领,耿炳文还是相当牛的。
但就是这样的人物,硬生生被建文三杰…啊呸,建文三傻还差不多,给白白浪费掉!
用上李九江那等人才…
朱元璋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反正人已麻,只能随意挥手陈锋继续。
陈锋失笑,继续道:“第四,政治与军事脱节,为何这么说?因为方孝孺居然以儒家道德来约束军事决策,例如让朱允炆小心背上杀叔骂名,以至于让朱允炆在下诏清缴燕藩之时,嘱咐将领‘莫使朕负杀书之名’,
导致前线将领束手束脚,不敢全力围攻朱棣,有好几次原本朝廷大军可以绞杀朱棣的,可皆因此自缚手脚,让朱棣一而再,再而三地逃离战场!”
“再者,忽视了舆论战,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建文朝廷却未能有效揭露其野心,反而因削藩的激进政策失去了各地藩王与地方官员的支持。
导致各地藩王与地方官员坐山观虎斗,不愿意下场。
最终朱棣打到南京,这些藩王与地方官纷纷上表效忠。”
朱元璋仰头望天,将这些记载心中,但已经懒得发表看法。
陈锋也不想多发表看法了,像在陈述事实一般:
“第五,内部决策分裂,其一,战略摇摆,齐泰主张集中兵力直捣北平,黄子澄却分兵多路,导致兵力分散。让朱棣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各个击破。”
“其二,后勤与作战指挥混乱,朝廷军队数量占优,但后勤补给和将领协调不给力,远远没有朱棣的燕军指挥体系高度统一。”
“第六,多次错失关键战机,建文二年,铁铉与盛庸在东昌大败朱棣,燕军精锐几乎覆灭,但朝廷却未乘胜追击,反而允许朱棣休整,使其次年卷土重来。
更搞笑的是,当时朱允炆急着来到太庙陛下灵位前报喜:皇爷爷,孙儿打败了四叔!”
朱元璋嘴角微微抽。
陈锋失笑:“不得不说,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实在朱允炆心中,燕王朱棣是其一道心理阴影,朱棣气势汹汹时他胆战心惊,自乱阵脚,胡乱听从建文三杰的瞎指挥,而不听从真正的有才能之人,比如盛庸、徐增寿、耿炳文等人的建议。
而稍稍占据了上风,马上就飘了,认为自己完成了惊天大业,激动得无所适从…却忘记了乘胜追击!”
朱元璋面无表情。
“还有,忽视了北方防御,朱棣孤军南下时,朝廷居然未曾派兵切断其退路或者偷袭空虚的北平,这让朱棣犹如脱缰的野马,无拘无束,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破城拔寨,一路南下。”
陈锋话语不停,“第七,外交与联盟失败,未能联合其他藩王,也忽视了地方的民心。”
“建文帝未能有效地拉拢当时兵力比朱棣还强的宁王朱权等势力,反而被朱棣策反,让朱棣有机会吞并了宁王朱权麾下的朵颜三卫,极大在增强了燕军的战斗力。”
“并且,朱棣都能通过拉拢蒙古部族和北方边军来增强实力,可建文朝廷却过度依赖江南文官集团,却不会合理利用全国资源…
但凡他能从各地边军中调个几十万大军压上去,就算一人吐一口唾沫,怕是也要淹死燕军不少人…偏偏他们什么都没做!”
说罢,陈锋耸肩摊手:“建文三杰在削藩过程中大致了出了这七招昏招,而正是这七招昏招,彻底葬送了建文朝廷,败坏了大好局面,堪称逆天之举…只不过他们被逆的一方!”
“而带来的后果与评价便是,朱棣靖难功成,建文帝下落不明,建文势力被朱棣大规模清洗,并且建文三杰在最后的忠义也只换来了朱棣更大规模地清洗建文旧臣,虽有节气但却显得有些迂腐。”
“呼!呼!呼!”听完陈锋所有称述,朱元璋只觉心中憋得慌,不断地深呼吸,再呼吸…
同时不断地安慰自己,这一切都还没发生,没发生,一切都还来得及,还有机会!
别急别急,别气别气,朱允炆还没出生,气了也没用,找不到人发泄!
过了好一会,朱元璋才稍稍平复心中的不平静,看向陈锋:
“总结得很好,但太多了,咱一下子没全记住,回去整理一番呈给咱,咱要写进皇明祖训,朱家世代帝王都要将这些铭记在心,不得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陈锋一脸无语:“陛下刚刚不会让人在一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