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明最具权势的三位核心人物决意推进某项事业时,其展现出的执行效率堪称惊世骇俗。+求~书?帮\ !追`最¢新\章-节+
整个帝国的资源与力量如精密齿轮般围绕着他们高速运转,每日的推进进度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
太子朱标主动承担起说服应天府各县百姓大规模种植红薯的重任。
次日清晨,在精锐护卫的严密护送下,他即刻起程奔赴应天各地。
太子亲自出马,各地县令岂敢有丝毫懈怠?
尽管部分官员内心存有抵触情绪,认为此事过于繁琐复杂——毕竟更换粮种对于百姓而言绝非易事,他们不敢轻易冒险。
稻谷与小麦作为历经数千年传承的传统粮食作物,虽然产量相对有限,但胜在种植经验成熟、收成稳定可靠,无需承担过多风险。
而红薯这种新兴作物,即便听闻其高产传闻,百姓们大多也只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未真正相信其产量能达到那般惊人的程度。
况且在百姓心中,红薯不过是杂粮,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粮,若要他们将全部耕地改种红薯,自然是极不情愿的。
然而,这若是寻常官员前来劝说,百姓的抵触情绪或许难以化解。
但如今太子亲临,各地官员纷纷积极响应,迅速组织官吏深入乡村,开展红薯种植的科普宣传工作。
这些官员中,有的确实心怀为国为民的热忱,但也不乏借此机会攀附太子、谋求仕途晋升之人。
总之,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得极为积极。
但即便如此,推进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许多百姓坚决不愿将自家全部耕地改种红薯,他们虽愿意支持朝廷,但只肯划出少量土地试种。
面对这一困境,朱标的工作陷入僵局。
所幸陈锋及时修书一封,信中表示不必强求百姓全部种植红薯,愿意种多少皆可,剩余的红薯苗可向其他地区推广。
同时,朝廷还承诺,对于愿意全部种植红薯的农户,将按比例补给主粮,确保百姓不会因改种作物而遭受损失。
朱标读完信件后,顿时豁然开朗,深觉陈锋所言极是,不必在此处固执己见。
他立即将朝廷的新政策宣传出去,这一举措效果显著,愿意种植红薯的百姓数量大幅增加。
朱标见状,既感到无奈——原来百姓最在意的还是自身利益,又不禁心生惭愧,意识到自己终究年轻,缺乏对民间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远不及陈锋那般洞察人心。
他深知,百姓最担忧的便是承担风险,如今朝廷主动为他们兜底,百姓自然不愿与朝廷作对。
毕竟在集体行动中,若有人拒不配合,难免会遭到当地官员的特别“关照”。
自此,朱标的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陈锋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之中。
他不仅要从秋季收获的两万斤红薯中精心筛选出优良品种,为育苗工作做好前期准备,还要全面监管细盐与味精的提取、生产、销售、防控以及分配等各个环节。
在经营过程中,他需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根据供需关系灵活调整细盐与味精的价格。
此外,陈锋还在银监司主导发行了新一轮国债,并创新性地推出贷款业务。
兵仗局在打造燧发枪时频频出现技术难题与生产事故,需要他亲自前往解决;
太医院在提取抗生素过程中遇到瓶颈,也离不开他的专业指导。
每周,他还得抽出一天时间,为诸位皇子授课讲学。
还有即便事务如此繁杂,他仍会抽空去探望朱英娆……
总之,陈锋整日忙得脚不沾地,仿佛连屁股都快“冒火”了,给朱标写信都是在百忙之中抽空完成的。
而朱元璋的忙碌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身为一国之君,他每日需要处理的国事堆积如山,多到令陈锋都感到头皮发麻。
受局势刺激,朱元璋将原本由陈锋制定的五年发展计划压缩至三年完成,这意味着大量政务都需要提前筹备、加快处理进度。
原本设立政务司是为了分担皇帝的政务压力,可朱元璋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这份轻松,就不得不主动加大工作强度,常常在武英殿批阅奏折的时间超过八个时辰——换算下来足足十六个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人看得头皮发麻。
皇帝以身作则、全力投入,朝堂上下的官员们自然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六部官员纷纷加快工作节奏,地方官吏更是别想有片刻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