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 > 第22章 配方

第22章 配方

大拇指暗暗称赞,同时主动提议:“我处还藏有他其他作品,比如《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及防虏车铳议,若百户感兴趣,不妨让我献给百户细看或者诵读予百户听。”

《神器谱》编写于万历二十六年,开篇是《进器疏》,主体内容分成四部分:《原铳》《图式样》、《打放架势》和《神器杂说》。

书中除了用文字解析火器的来源、功能、优劣、制造工艺与使用技巧之外,还配有大量插图,详尽展示了各种火器的操作流程、构造分解等内容……

王函口若悬河地讲解着,他以为杜寒不识字,于是主动担负起解说的任务。

在当时,识字的军户确实凤毛麟角,王函看到许铁匠制作的枪身时,还以为杜寒参考了《神器谱》里的设计图纸——毕竟书中有丰富的插图,即使不识字也能大概明白意思。

然而王函并非夸夸其谈。

那本书正拿在杜寒手中,而王函竟然能逐字背诵,毫无差错。

“你早年四处漂泊,这些书还一直留着?”

杜寒一边听,一边微笑着问道。

“百户莫笑,我视这些书为性命般珍重,无论流落何方,都随身带着它们。

疲惫时翻开看看,便觉得辛苦也不算什么了。”

杜寒心中暗暗点头:难怪这家伙连举人都考不上,整日研究这些东西,考上才怪呢。

不过,这种人才正是自己最需要的!

一谈起火器相关的话题,王函就仿佛换了个模样,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熟悉每一个细节。

虽然他的一些见解,在轻武器专家杜寒的眼中显得有些偏差,但从时代背景来看,此人的确是一块被埋没的璞玉。

在王函的详细讲解下,杜寒粗略翻阅《神器谱》,发现明代的火器发展程度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

火绳枪(鸟铳)已经成为常见装备,生产技术趋于成熟;同时代先进的鲁密铳也已经开始制造,并在明军中有小规模装备。

令杜寒格外感兴趣的是,书中记载了人力车床的制作与使用方法——可以用来在枪管上钻孔或打磨内壁至光滑状态。

从杜寒的角度看,这个木制车床的设计思路和欧洲的人力拉线机颇为相似,只要稍加改良,就能成为一台不错的人力拉线设备。

通过这种方式,甚至可以用手工加工出简单的线膛枪,技术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这表明明朝在枪械制造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

杜寒分析,明火器效能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原材料和工艺不足,难以打造出高质量的枪管;

第二,发射药效力低下,导致弹丸初速低,使得射程和威力不足,在远距离对抗中无法有效杀伤敌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生产过程中缺乏标准化、无公差要求、无规范化的流水作业。

即便所有人都拥有匠人技艺,但因缺乏统一的标准,最终造出的火器仍是千奇百怪,大规模装备军队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这也解释了为何明军倾向于选择粗糙且威力有限的三眼铳,以及后金部众更信赖弓箭作为战斗武器的核心原因。

杜寒对书中的火器产生兴趣,王函随即翻到有关鲁密铳的章节,从纸页上明显的磨损痕迹可以看出,这是他反复研读最多的一段。

“百户,当年赵士桢在游击将军陈寅那里结识了一位名叫朵思麻的鲁密人,据说他曾担任过鲁密火器的管理者,深谙火器技术。

赵士桢每日登门请教,朵思麻将自己的鸟铳赠送给了赵士桢,并详细讲解了它的制造和操作方式。”

“你为何了解得如此透彻?”

王函的讲述详细至极,宛如亲眼所见,这令杜寒不禁怀疑他是否夸大其词。

面对质疑,王函却面不改色,泰然自若地回应:“不过是些道听途说罢了,我从小就对火器感兴趣,对相关的传言自然格外留心。”

接着他又提到,赵士桢自费召集工匠研制,并邀朵思麻协助,最终打造出了四种火器,“掣电铳”

与“迅雷铳”

堪称其中佼佼者。

随后,王函手指向一旁的图谱:“这便是掣电铳。”

杜寒定睛看去,却发现图画所示竟为燧发枪。

心中顿时升起疑惑,按照史料记载,燧发枪乃是由毕懋康制造,距今尚有几十年之久,怎么此刻出现的掣电铳已经是燧发枪的模样?

但转念一想,燧发枪在欧洲问世已经接近百年,赵士桢见过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