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大宋河山 > 第204章 导引

第204章 导引

火眼金睛去?

不过,知府梁焘、通判陈师锡对秦敏学这位属官评价都挺高的,皆用了“兢兢业业”一词。至少,在上官心里,秦县丞是个肯做事、能做事的人。

王棣与大名府这位通判大人颇有渊源,在拜见了梁知府后,特地去拜会了陈通判,相谈甚欢。

“有名贤之德行,追踪古人;有西汉之文章,冠绝当世。”

这是苏轼对陈师锡的评价,二人同师于欧阳修,更是相知好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师锡,字伯修,是建州建阳人。神宗熙宁年间,在太学求学,以才智出众着称。神宗知道他才华出众。等到廷试时,他起初列名只在甲榜和乙榜之间,神宗偶然读到他的应试之作,再三阅读而屡加赞叹,回头对侍臣说:“这一定是陈师锡所写的。”打开密封一看,果真是这样,就把他的名次提拔跃升到第三名。

他调任昭庆军的掌书记一职,郡中太守苏轼很器重他。倚重他来处理政务。后来苏轼获罪,被捕后送到监狱,亲朋好友大都害怕躲避不敢见他.唯独陈师锡挺身而出为他饯行,又安顿好了他的家眷。

通判陈师锡,元佑初年,正是因为苏轼的推荐,陈师锡升调工部员外部,并负责管理京城开封附近的县镇。

当时京郊将官过于残酷严厉,得不到士兵的拥护,正好又是军中大检阅的时候,士兵们喧哗鼓噪,不服从调配,将吏也不知如何应对。陈师锡飞马来到军中,查出领头闹事者将他绳之于法,军中检阅照常进行,又罢免了那虐待士兵的将领,京畿人士无不叹服。而枢密院仍以事先未向上报告为理由治了陈师锡的罪,将他外放至大名府通判。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专擅作大,太祖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州政,可视为知州副职,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通判之名,也因上下公文均与知州联署之故。通判的差选,初由朝廷选京官任职,后改由转运使、制置使及提举司等监司奏辟。通判之掌除监州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皆可裁决,但须与知州通签文书施行。通判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

但直隶州通判级别多数为从五品和正六品,散州通判级别为从七品和正八品。

不管怎样,陈师锡从东京开封府直隶知县放任北京大名府通判,名为因罪,品衔反而升了一级。而且在北京为官,勉强也算得上是“京官”,怎么看都不像是贬谪。

只是,他这通判一职可不好当,知府梁大人乃是朔党大佬,陈师锡虽非蜀人,但与苏轼相交莫逆,且此番运作本是苏轼从中斡旋,身上自是贴上了蜀党标签。一府主、佐官,分属两个水火不容的派系,是彼此掣肘还是相互攻讦,简直是架在火上烤哪。梁焘可是要入中枢之人,岂是陈师锡的咖位能相提并论的?

与陈师锡平辈相称,王棣倒是没什么压力,毕竟他的心理年龄可是要比对方大的。一番交谈后,算是查漏补缺,对元城县又多了几分了解。有这么一层关系在,任上政务该容易些吧。

至于知府大人,并无刁难的意思,却也说不上亲近,泛泛的交待了公事,又勉励一二,便将王棣打发了。

这才是上下级之间的正常关系嘛,王棣如是想。

上任仪式过后,他始终觉得心里搁了些什么,仔细想想源头是落在秦敏学身上,便请这位佐贰官到书房喝喝茶聊上几句。

秦桧呀……王棣暗暗摇头,总不可能对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下手吧。对了,两大抗金民族英雄,宗某人已成了自己夹袋里的人,岳某人还不知在哪犄角旮旯呢。嗯,还没出生哩。

秦敏学才三十出头,鬓角却开始染白,标准的国字脸上略显苍白憔悴,在王棣这个主官面前不卑不亢,言语不算太多,更不主动深谈本县事务。

王棣不以为意,在上官面前一味曲意逢迎、毫无主见、泯灭个性的官员不可能会是能管干吏。

一番交谈过后,他倒觉得秦敏学是有真才实学的,诸如本县户口、税赋等数据张口就来,县里优劣势也是成竹在胸,只是具体到如何治理事务时便有些敷衍了事,旁顾左右而言他。

挡了晋升进步之路,也难怪人家会有抵触之心嘛,王棣收起早前的成见,父未必能教子,子未必能肖父,不能因噎废食。领导艺术在于领导下属,知道如何放权,而非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