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底的壁细胞(parietal cells),每日分泌量约1.5~2l。
- 生理作用:
- 激活酶原:将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主细胞分泌)转化为胃蛋白酶,特异性分解蛋白质肽键(尤其针对含苯丙氨酸/酪氨酸的肽链)。
- 杀菌屏障:ph 1~2的强酸环境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如幽门螺杆菌除外,其依赖脲酶抵抗胃酸)。
- 促进吸收:溶解食物中的矿物质(如铁、钙),并使食物蛋白变性,便于酶解。
2. 胃蛋白酶(pepsin)
- 分泌形式: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胃酸激活后成为胃蛋白酶,最适ph 2~3.5,降解蛋白质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3.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 壁细胞分泌:与维生素b??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其不被消化酶破坏,并促进回肠末端主动吸收(缺乏时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4. 黏液与碳酸氢盐
- 表面黏液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形成0.5~1mm厚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中和胃酸(局部ph升至6~7),防止胃蛋白酶消化自身黏膜。
四、内分泌与调节功能
1. 胃肠激素分泌
- 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gastrin),促进壁细胞分泌胃酸、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同时增强胃蠕动和幽门括约肌收缩。
- 胃底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抑制胃泌素和胃酸分泌,形成负反馈调节。
- 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分泌组胺,通过h?受体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是抗酸药如西咪替丁的作用靶点)。
2.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
- 神经调节:
- 迷走神经(副交感)兴奋促进胃酸、胃泌素分泌及胃蠕动(“头期”消化启动)。
- 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功能(应激时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
- 体液调节:食糜中的蛋白质、咖啡因、酒精等刺激胃泌素释放;胃酸过高时通过生长抑素负反馈抑制分泌。
五、防御与黏膜保护
1. 黏膜自我保护机制
- 黏液屏障:凝胶状黏液阻止胃蛋白酶接触黏膜,并捕获hco??中和h?(“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 上皮更新:胃黏膜上皮细胞每2~3天完全更新一次,受损细胞通过迁移和增殖快速修复。
- 胃黏膜血流:丰富的黏膜下血管(来自胃左、右动脉)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促进修复并带走有害代谢产物。
2. 抗反流机制
- 贲门括约肌(静息压10~30mmhg)和膈食管韧带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减少反流性食管炎风险。
六、与其他器官的协同功能
- 与小肠衔接:幽门括约肌控制食糜排空速度(液体快、固体慢),确保十二指肠内ph和渗透压适合胰酶、胆汁发挥作用。
- 参与免疫:胃酸杀灭病原体,减少肠道感染;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识别抗原,启动局部免疫反应。
总结:胃功能的核心特点
1. 双重消化作用:机械研磨(物理)与酶解酸化(化学)结合,实现食物初步分解。
2. 动态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精准控制分泌、运动和排空,适应进食-空腹周期。
3. 自我保护优先:黏液屏障、快速上皮更新、血流保护等机制避免自身消化损伤。
4. 承上启下作用:作为消化道的“中继站”,既储存和处理食物,又为小肠高效消化提供优化的食糜条件。
这些功能的异常(如胃酸过多、胃排空障碍、黏膜损伤)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临床治疗常针对功能调节(如抑酸药、促动力药)或保护机制(如黏膜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