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处连续奋战36小时,双脚严重水肿,连作战靴都脱不下来。医护人员用温热的毛巾敷了半个多小时,才小心翼翼地帮他脱下鞋子。看着满是血泡的双脚,护士小李红了眼眶:“你们守护我们,现在换我们守护你们。”在陈阳住院期间,小李每天都会给他送来熬制的消肿草药,还会和他分享自己小时候听的英雄故事,帮助他缓解治疗的枯燥。
民间救援队队长老周的故事,让整个医疗部为之动容。他在洪水中往返17次,救出23名群众,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脏骤停。经过紧急抢救,老周虽然脱离危险,但需要长期的心脏康复治疗。医疗部为他制定了个性化方案:每天清晨,康复师会陪着他在花园里慢走,监测心率变化;傍晚,心理医生会和他聊天,疏解压力。老周常说:“这里不像医院,倒像是个温暖的家。”有一次老周生日,医护人员们偷偷准备了生日蛋糕,当烛光亮起,老周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过这么温馨的生日。
为了让这些逆行者得到更好的照顾,医疗部专门开辟了“英雄病房”。病房里配备了按摩椅、平板电脑等设施,墙上挂满了孩子们送来的手绘贺卡。一张卡片上歪歪扭扭地写着:“解放军叔叔,谢谢你们保护我们,要快快好起来哦!”有位战士收到卡片后,把它贴在床头,每天起床第一眼就能看到,他说这是支撑他康复的动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暖心故事:爱与希望的传递
在“暖阳”医疗部,每天都上演着感人至深的故事。78岁的退休教师刘爷爷,在洪水中为了抢救学生的作业本,腰部严重扭伤。得知医疗部免费治疗,他执意要将自己积攒的退休金捐出一部分。“孩子们的未来不能因为这场灾难就黯淡下去,我也要出份力。”在治疗期间,刘爷爷还主动当起了病房里的“故事大王”,每天给其他患者讲历史故事,用自己的乐观感染着身边的人。
医疗部的走廊里,常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康复中的患者变成了志愿者,帮助新来的病友办理手续、指引方向。曾因洪水失去家园的小王,如今在医疗部担任义工,他笑着说:“这里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也要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有一次一位老人迷路找不到诊室,小王不仅耐心地把老人送到诊室,还在老人治疗结束后,打车送他回家,老人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最令人感动的是“爱心接力”的故事。一位被医馆免费救治的企业家,康复后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不仅捐赠了价值50万元的医疗设备,还发动自己的朋友圈为专项基金筹款。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爱心传递中,形成了温暖的闭环。还有一位大学生,看到报道后,利用暑假时间来当志愿者,每天帮患者打饭、陪他们聊天,离开时患者们都依依不舍,纷纷塞给她自己做的小礼物。
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因洪水受伤的孩子来治疗,孩子因为疼痛总是哭闹,护士小美就把自己的玩偶送给孩子,还给他唱儿歌,慢慢地孩子不再害怕治疗。孩子康复出院时,画了一幅画送给小美,画中是小美穿着护士服,周围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位老人因洪水和家人失散,在医疗部治疗期间一直郁郁寡欢,医生们得知后,通过多方渠道帮老人寻找家人,最终成功联系上了他的子女。当老人和子女重逢的那一刻,整个病房都充满了喜悦的泪水,老人拉着医生的手不停地道谢。
还有一群社区的阿姨们,得知医疗部的患者需要营养补充,自发组织起来,每天变着花样地给患者送自制的营养餐,炖鸡汤、蒸糕点,风雨无阻。她们说:“医生们在前面救人,我们在后面尽点绵薄之力。”
未来之路:让温暖永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暖阳”免费医疗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医馆建立了完善的患者档案系统,为每位患者制定长期的康复计划。同时,他们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健康进社区”活动,定期为居民进行免费体检和健康讲座。
白骄阳医馆的善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省卫健委授予他们“灾后重建突出贡献单位”称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报道他们的事迹。但医馆的工作人员们依然保持着初心,他们说:“只要还有一个人需要帮助,‘暖阳’就会一直亮着。”
如今,当人们路过白骄阳医馆,总能看到“暖阳”免费医疗部的灯光温暖而明亮。这里不仅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