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肠道的密码

肠道的密码

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二、升结肠:腹腔右侧的“垂直电梯”

从盲肠向上,一条长约15厘米的管道紧贴腹后壁攀升,这就是升结肠。它像一根被腹膜部分包裹的垂直传送带(属于腹膜间位器官),直径从盲肠的7.5厘米渐降至6厘米,肠壁厚度0.35厘米左右。与小肠光滑的管壁不同,升结肠表面有三条纵行的结肠带,由平滑肌增厚而成,长约13厘米,因短于肠管本身,导致肠壁向外膨出形成囊状的结肠袋,如同串起的气球,未伸展时褶皱密集,使实际长度比解剖学测量值短约2-3厘米;当粪便通过时,结肠带收缩,袋状结构展开,长度可暂时增加至17-18厘米,宛如拉伸的百叶窗。

三、横结肠:腹腔中部的“悬挂桥梁”

横结肠是大肠中最长、最灵活的一段,长约50厘米,像一条由肠系膜(最长可达20厘米)悬挂的绸带,横跨腹腔中部。作为腹膜内位器官,它的活动性极强,肠壁厚度0.3-0.35厘米,直径约6厘米。结肠带在此段更为明显,将肠管分割成30-40个结肠袋,未伸展时因重力下垂,褶皱密集,实际有效长度约45厘米;当胃排空后,横结肠可因蠕动而短暂拉伸,长度增至55-60厘米,犹如拉开的手风琴。其脾曲(与降结肠交界处)和肝曲(与升结肠交界处)是两个重要转折,前者位置较高且固定,后者紧贴肝脏,直径在此处略缩至5.5厘米,是异物易滞留的“弯道”。

四、降结肠:腹腔左侧的“下行通道”

从脾曲开始,降结肠沿腹后壁垂直下降,长约25-30厘米,直径5-6厘米,肠壁厚度0.35厘米,同样为腹膜间位器官。它像一条被腹膜固定的滑梯,表面的结肠带和结肠袋较横结肠稀疏,未伸展时褶皱浅平,长度接近解剖学测量值;当粪便下行时,肠壁平滑肌收缩,可使长度短暂缩短3-4厘米,形成推进性蠕动。降结肠的“低调”源于其位置:贴近左肾和腰大肌,直径均匀,为粪便的定向运输提供稳定通道。

五、乙状结肠:盆腔入口的“灵活纽带”

乙状结肠是大肠的“逗号弯”,长约40-45厘米,借乙状结肠系膜(短则15厘米,长可达30厘米)悬浮于盆腔,是腹膜内位器官中活动性最高的一段。它的直径约5厘米,肠壁厚度0.3厘米,因系膜长度变化,形态可呈“m”型或“Ω”型。未伸展时,因系膜松弛,肠管自然折叠,实际长度仅35-40厘米,宛如盘曲的水管;当用力排便或肠镜检查时,系膜被拉直,长度可增至50-55厘米,展现出惊人的延展性。此处是结肠扭转的好发部位,因其“游离”特性,如同绳子打结般容易发生机械性梗阻。

六、直肠:盆腔深处的“粪便储存库”

进入盆腔,直肠以膨大的壶腹迎接粪便,长约12-15厘米,直径在静息状态下约5-6厘米,充盈时可达10-15厘米,肠壁厚度0.4-0.5厘米,是大肠最厚的一段。它并非笔直,而是有两个生理性弯曲:骶曲随骶骨前凸向后弯,会阴曲绕尾骨尖向前弯,宛如一个优雅的“s”型舞蹈。肠腔内有3个半月形皱襞(直肠横襞),由黏膜和环肌构成,最上方的皱襞距肛门约11厘米,可阻挡粪便下移,未伸展时这些皱襞密集,使直肠有效长度略短于解剖值;当粪便储存时,皱襞展开,肠管扩张,长度可增加2-3厘米,容积达300-500毫升,犹如可膨胀的气球。

七、肛门:消化道的“终极闸门”

肛管长约4厘米,是消化道的“出口关卡”,直径静息时约3厘米,排便时可扩张至7-8厘米。它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内括约肌(平滑肌,厚约0.5厘米)、联合纵肌和外括约肌(骨骼肌,厚约1-1.5厘米)。齿状线是关键分界:以上为黏膜,受内脏神经支配,无痛觉;以下为皮肤,受脊神经支配,感觉敏锐。肛管黏膜形成6-10条纵行皱襞(肛柱),未排便时,肛柱因褶皱而使肛管显得狭窄;排便时,括约肌松弛,肛柱展平,肛管长度可短暂延长至5-6厘米,如同打开的阀门,配合腹压将粪便排出。

从数据看肠道的“生存智慧”

1. 长度与延展性:从盲肠(8cm)到横结肠(50cm)再到乙状结肠(45cm),大肠通过系膜的松紧和结肠袋的褶皱,在“紧凑储存”(正常状态)与“极限拉伸”(如排便、肠镜)间切换,最长可增加约20%的长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