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星都经过炮制,用量温和,且配了生姜、大枣护胃,您先服3剂,若孩子无异常再续服。哺乳期间气血消耗大,您的冷凉和肿物都与阳气不足、痰湿堆积有关,温阳化痰的同时也补了气血,对您和孩子都好。”
二诊
主诉:肩背冷凉减轻,清涕减少约30%,鼻凉感稍缓,脂肪瘤无变化,副乳经前仍胀,晨起口干不苦,舌淡红、苔白微腻,脉细。
辩证:阳气渐复,寒饮稍化,痰结未散,兼气阴轻度耗伤。
调整:减附子至8g(防温燥伤阴),加浙贝母15g、牡蛎30g(先煎)软坚散结;去防风,加香附12g疏肝理气。
处方(7剂)
制附子8g(先煎) 肉桂6g 干姜9g 炒白术15g 茯苓20g
黄芪30g 党参15g 陈皮12g 法半夏12g 制天南星9g
川芎12g 丹参15g 桂枝9g 当归15g 白芍15g
熟地2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浙贝母15g 牡蛎30g(先煎)
香附12g 炙甘草6g 大枣5枚
医嘱:加用陈皮10g、茯苓15g煮水代茶,助健脾化痰。
三诊
主诉:清涕减少过半,鼻凉基本消失,肩背怕冷明显缓解,仅受凉后微感不适;副乳胀痛减轻,脂肪瘤触之变软。纳增,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辩证:肺寒得散,脾阳渐复,痰瘀渐化,肝郁未舒。
调整:去附子、肉桂(防过温),改桂枝为12g温通经脉;加郁金12g、青皮9g增强疏肝破气散结;减熟地为15g,加山药20g健脾固肾(兼顾哺乳期肾气)。
处方(14剂)
干姜9g 炒白术15g 茯苓20g 黄芪30g 党参15g
陈皮12g 法半夏12g 制天南星9g 川芎12g 丹参15g
桂枝12g 当归15g 白芍15g 山药2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浙贝母15g 牡蛎30g(先煎) 香附12g 郁金12g
青皮9g 炙甘草6g 大枣5枚
医患对话:
患者:“服药后身上轻快多了,孩子也没闹,就是腋下的副乳还是能摸到,需要手术吗?”
医师:“您的副乳是痰瘀结在乳络,现在胀痛减轻,说明药已对症。继续服药配合局部按摩(避开乳头,从腋下向乳房方向推揉),多数能慢慢软化,暂不必手术。”
四诊
主诉:清涕止,鼻窍温暖,肩背受凉后仅轻微不适;副乳触痛消失,脂肪瘤减小约1/3,质地变软。哺乳量稍减(婴儿添加辅食),月经复潮,经色淡、夹少量血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辩证:寒饮已化,痰瘀渐消,气血仍虚,兼夹血瘀。
调整:加桃仁10g、红花6g增强活血通经;减天南星为6g(痰浊渐轻),加熟地20g、阿胶9g(烊化)补血养阴(顾护月经后气血)。
处方(14剂):
干姜6g 炒白术15g 茯苓20g 黄芪30g 党参15g
陈皮12g 法半夏12g 制天南星6g 川芎12g 丹参15g
桃仁10g 红花6g 当归15g 白芍15g 熟地20g
山药20g 杜仲15g 浙贝母15g 牡蛎30g(先煎) 香附12g
郁金12g 炙甘草6g 阿胶9g(烊化) 大枣5枚
医嘱:月经干净后服药,阿胶烊化时加入温药液中搅匀,避免黏锅。
五诊
主诉:诸症续减,脂肪瘤仅余黄豆大小,副乳触之如韧片,无胀痛;月经干净后精力较前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辩证:痰瘀大部消散,气血渐复,以补虚兼巩固散结为要。
调整:去干姜(寒象已除),加茯苓增至30g、炒白术20g健脾固本;减丹参、桃仁为10g,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