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荷塘里的湿困人

荷塘里的湿困人

声清响,惊落几片晒干的槐花瓣。他抬手取下檐下悬着的三串荷叶,苇绳穿起的叶片在光影里轻轻摇晃,端午正午采的"太阳叶"果然不同,每片都舒展如未合的折扇,叶面银白绒毛在阳光下泛着珍珠光泽,像是被晨露吻过千百次后凝结的霜衣,主脉与侧脉交缠成天然的太极纹样,墨绿与浅青在叶背勾勒出阴阳鱼的轮廓,连叶边微卷的弧度都暗合着周天流转的气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阿林,把西墙下的陶瓮搬来。”他指尖抚过荷叶绒毛,凉津津的触感带着日头晒透的暖意,忽然想起采叶那日,云台山腰的晨雾刚散,他踩着带露的青石板,专挑向阳面舒展的荷叶,用竹剪在叶柄三寸处齐根剪下,让每片叶子都带着完整的“荷叶蒂”——这是祖上相传的“取气之法”,须得让叶片在端午阳气最盛时饱吸日光,方能锁住那缕清阳之气。

陶瓮揭开时,水汽混着泥土的腥甜漫出来,阿林捧着藕节弯腰进来,深褐色的陶瓮还带着地窑里的凉意,新挖的藕节裹着湿泥躺在棉布里,每节都短粗圆钝,像是刚从塘底捞出的玉杵。叶承天取过竹刀——刀柄是用老竹根磨的,握处还留着竹节的凸纹,刀刃在晨光里泛着青幽幽的光,轻轻刮过藕节时,浅褐色的外皮应手而落,露出底下润白如羊脂的肉质,细密的水珠顺着刀痕滚落,在青砖上砸出细小的圆斑。

“你看这孔洞。”他捏起半段藕节对着光,七孔连通的结构在光影里投下蜂窝状的影子,“人身七窍,通于天地阴阳,这藕长在淤泥里,却得水土之阴精,孔窍贯通,最能引暑热下行。”指尖划过藕节断面,黏丝牵出半透明的银线,像是藕与荷塘的最后一丝牵扯,带着水泽特有的清甜,混着檐下荷叶的苦香,在药案上方织成一层薄纱般的气幕。¢优^品¨晓_说~王′ ¢毋*错^内′容?

农人凑近些,见那晒干的荷叶边缘微卷如荷瓣初合,银白绒毛在移动的光影里时明时暗,像落在宣纸上的工笔白描;新鲜藕节躺在青瓷盘里,断口处的黏丝还在慢慢凝固,竟比他腕上的荷茎划伤还要晶莹。叶承天将荷叶与藕节并排放置,晒干的“太阳叶”与水润的鲜藕相映成趣,前者如乘阳而上的云舟,后者似潜阴而入的玉梭,倒像是天地将阴阳二气凝在了这两样草木里,等着医人用草木的精魂,去解人间被暑湿困住的清阳。

檐角的铜铃又响了,这次拖出长长的尾音,惊飞了停在药柜上的花蝴蝶。叶承天看着陶瓮里剩下的藕节,水面还漂着几片碎荷叶,忽然想起方才摸到的脉象——那尾在指下乱窜的“泥鳅”,此刻该是被这荷叶的清阳牵住了游踪,顺着藕节的阴润,正往脾胃深处的“荷塘”里慢慢沉潜。

晨光刚在荷叶尖上镀了层金箔,叶承天已提着竹盏绕塘走了三圈。每片新展的荷叶都托着七八颗露珠,浑圆如未穿线的珍珠,聚在叶脉中央的低洼处,稍一碰触便顺着叶心滑向卷边,在晨曦里划出银亮的弧线。他专挑那些沾着夜露却未被蜻蜓足印搅碎的荷叶,竹盏边缘掠过叶面时,绒毛上的水珠便簌簌滚落,叮咚声混着远处山雀的唧啾,在晨雾里敲出细碎的韵脚。

药吊子是粗陶烧的,釉色斑驳如老荷枯叶,搁在红泥小炉上正冒起细烟。叶承天不用井水,却将竹盏里的露水倾入吊子,清冽的水响惊飞了蹲在窗台上的麻雀——那露水原是天地在荷叶上写的诗,带着夜露的凉与朝晖的暖,未沾人间烟火气,最合煎这味升清降浊的药。待水将沸未沸,他从青瓷罐里取出半块陈砖,砖面还留着药王庙旧墙的苔痕,砖角刻着的“保民”二字已漫漶不清,却能摸到凸凹处凝着的百年药香,混着砖缝里的土腥气,像是把光阴都熬进了肌理。

“哗——”陈砖入水时腾起细白的水汽,惊得药吊子里的露水泛起涟漪,只见砖身迅速吸饱水分,表面的青苔纹路由灰转墨,竟似活过来的脉络,正将水中的潮气一丝丝吸入砖孔。这是《千金方》里的土克水之法,叶承天曾见祖父用此法化解水肿,此刻看着陈砖在沸水里沉浮,忽然想起农人裤脚的淤泥——原是同出一塘的水土,此刻正借这方老砖,在药汤里上演一场微妙的五行对话。

当荷叶与藕节的碎屑在沸水中舒展开来,整个医馆都漫起青碧的香。荷叶的清苦是浮在水面的,像新雨打在荷田上的脆响;藕节的甘润是沉在水底的,似塘泥里蕴着的经年水泽。叶承天忽然取来截新鲜荷茎,茎节处还带着未褪的叶鞘,青白相间的纹理如天然的竹简,中空的管口正滴着晶莹的汁液。他执茎如笔,在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