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全草皆宝的民间智慧

全草皆宝的民间智慧

煎汁涂擦),拓展其应用至皮肤科。

3. 陈士铎:推崇为“至贱而有大功”

《本草新编》盛赞蒲公英“泻胃火之胜药,而火之所在无经不到”,创“消乳汤”(蒲公英、金银花、当归、天花粉、甘草)治乳痈,强调“不必问其已溃未溃,均可服之”,体现其“以通为用”的治痈理念。-墈?书^君/ !庚~新.最*快?

(二)近现代名方解析

1. 张锡纯:衷中参西定用量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消乳汤”(蒲公英二两、连翘三钱、金银花三钱),治乳痈肿痛,重用蒲公英至60g,谓其“善治乳痈,功效捷速,且无他药之弊”。张氏还创“蒲公英粥”,治胃脘痛属热证者,强调“生者煮汁,熟者煮粥,各随其宜”,首论蒲公英生用清热、炒用和胃的炮制区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 蒲辅周:巧配治热病阴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胃阴受损,蒲老常于沙参麦冬汤中加蒲公英10g,谓其“既能清余邪,又不苦燥伤阴”,突破传统“苦寒败胃”之见,体现“清养兼顾”的用药智慧。

3. 朱良春:散结治疑难病

治甲状腺结节、淋巴结核,朱老喜用蒲公英30g配伍夏枯草15g、牡蛎30g,谓其“虽为草类,实具金石之性,善消坚散结而不伤正”,并强调“鲜品打汁服,效更佳”,传承民间鲜用经验。

(三)经典方剂中的频率分析

在《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10万余首方剂中,含蒲公英的方剂约300首,其中:

- 外科方剂占比45%:集中于痈疽、疔疮、乳痈,如《疡科心得集》公英散(蒲公英、白芷、青皮)治乳痈,《外科真诠》公英汤(单味蒲公英)治疔毒。

- 妇科方剂占比20%:主要为乳痈、产后发热,如《傅青主女科》公英归芪汤(蒲公英、当归、黄芪)治产后乳少伴感染。

- 内科方剂占比30%:涉及湿热黄疸、胃脘痛、淋证,如《江苏中医》载公英芩连汤(蒲公英、黄芩、黄连)治急性肠炎。

- 五官科方剂占比5%:如《中医眼科学》公英决明散(蒲公英、决明子)治急性结膜炎。

可见蒲公英在外科、妇科应用最频,符合其“消痈散结”的核心功效,而内科应用随现代药理研究深入呈上升趋势。

三、入药历史追溯:从野菜到良药的千年蜕变

蒲公英的药用史可追溯至南北朝,但其身份经历了“野菜→食疗→药疗”的漫长演变。

(一)魏晋至唐:从“凫公英”到药用启蒙

南朝《名医别录》称其“凫公英”,列为菜部,谓“味甘,无毒,主消渴,补虚乏”,此时以食疗为主。唐代《新修本草》首载其药用:“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亦堪生食,主妇人乳痈肿”,明确其消乳痈的功效,开启药用记载之先河。

(二)宋至明:功效拓展与名称统一

宋代《本草图经》绘“蒲公英”图,描述其“春初生叶,似苦苣,花如菊而小,细茎,断之有白汁”,并载“治恶刺及狐尿刺,取汁涂之”,外用范围扩大至外伤感染。明代《本草纲目》整合诸家之说,定“蒲公英”为正名,详述其根、叶、花的不同功效,使“一物多用”的认知系统化。

(三)清至近现代:从民间药到主流药材

清代《本草备要》《本草求真》等典籍强调其“专入阳明胃、厥阴肝”,治“一切痈疽”,确立其“疮家要药”地位。民国时期,张锡纯、恽铁樵等名医将其纳入时方,用于温病、内痈,推动其从民间草药升级为临床常用药。1963年版《中国药典》正式收载蒲公英,明确其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标志着其药用身份的官方确认。

四、炮制与临床应用的历史演变:从生用到精制

蒲公英的炮制经历了从“生熟不分”到“精准炮制”的过程,反映了中医“因证施炮”的用药智慧。

(一)炮制方法的演变轨迹

1. 唐代:鲜用为主,初现干制

《千金方》载“捣汁”“煮汁”,以鲜品外用为主;《新修本草》提及“晒干为末”,用于外敷,此为最早干制记载,尚未见炮制加工。

2. 宋代:炒法诞生,缓和药性

《太平圣惠方》首载“微炒”,治“肠痈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