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藏于沃土的护肝瑰宝

藏于沃土的护肝瑰宝

(三)近现代:临床定位的清晰化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首次系统论述根的药性:“根味甘微苦,性凉而润,善清肝经之热,凡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者,用之皆效”,创“公英根芍汤”(根20g、白芍18g、甘草6g)治“肝热侮脾,腹中作痛”,奠定其“调和肝脾”的临床地位。现代《中药学》教材明确将根归入“利湿退黄药”子类,与叶的“清热解毒药”形成分工。

三、现代研究:成分解析与药理突破

蒲公英根的药效物质基础集中于根部特化组织,其多糖、甾醇、酚酸类成分含量显着高于地上部分,形成独特的药理作用。

,!

(一)核心活性成分

1. 多糖类(占干重8%-12%):

- 主要为蒲公英聚糖(taraxan)、菊糖(inulin),具显着保肝作用,可促进肝细胞谷胱甘肽(gsh)合成,抑制ccl4所致肝损伤,降低alt、ast水平(《中国中药杂志》2019)。

2. 甾醇类(以蒲公英甾醇为主):

- 含量为叶的1.5倍,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1型胶原合成,抗肝纤维化,对肝硬化前期有效(《phytomedicine》2021)。

3. 酚酸类(咖啡酸、阿魏酸为主):

- 根部含量高于叶30%,具抗炎、抗氧化作用,可抑制nf-kb通路,减轻肝内炎症反应,辅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

4. 挥发油(倍半萜类化合物):

- 含蒲公英醇、棕榈酸乙酯等,赋予根部特殊香气,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力,治慢性胆囊炎(《时珍国医国药》2020)。

(二)药理作用与临床验证

1. 保肝利胆的“三向调节”

- 抗损伤:多糖成分修复肝细胞膜,降低内毒素所致肝细胞凋亡,适用于药物性肝损伤(如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

- 促代谢:加速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减少肝内脂质沉积,辅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研究显示,联用根提取物可使肝脂含量下降18.7%);

- 通胆腑:增加胆汁流量(较对照组提高25%),松弛oddi括约肌,治胆石症术后胆汁淤积(《中医杂志》2022)。

2. 止血与免疫调节

- 炒炭后鞣质含量达5.2%,可缩短出血时间(小鼠实验显示缩短30%),且不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实现“止血而不致瘀”;

- 根部多糖可提升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适用于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免疫低下(配合根煎剂,cd4+/cd8+比值提升15%)。

3. 抗纤维化与抗肿瘤

- 对肝、肾、肺纤维化模型均有抑制作用,机制与下调tgf-β1/smad信号通路相关;

- 体外实验显示,根部乙醇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达65%(48小时,浓度50μg/ml),诱导细胞凋亡,成为抗肿瘤辅助用药的研究热点。

(三)临床创新应用

- 慢性乙型肝炎:蒲公英根30g、黄芪20g、女贞子15g,煎服配合恩替卡韦,可降低hbv-dna载量,改善肝纤维化指标(《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3);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根提取物联合熊去氧胆酸,可显着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延缓胆管纤维化进程;

- 化疗肝损伤:在紫杉醇化疗方案中加用公英根茶,可减少肝窦内皮细胞损伤,降低肝毒性发生率(从32%降至12%)。

四、炮制演变与应用边界

蒲公英根的炮制历经从“生熟不分”到“精准炮制”的过程,不同炮制品对应不同病症,体现中医“因证施炮”的智慧。

(一)炮制方法的历史迭代

1. 唐代以前:鲜用为主,生捣外敷

如《千金方》治乳痈“根捣汁饮”,此时尚无炮制概念,依赖鲜根的原始效力。

2. 宋代:炒法诞生,缓和药性

《太平圣惠方》载“蒲公英根,微炒,捣罗为末”,用于治“热痢下血”,炒后苦寒之性减弱,更宜久服,标志着“生泻熟和”理念的萌芽。

3. 明清:炭制、酒制分化

- 《炮炙大法》记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