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太行采远志四

太行采远志四

脸出现在屏幕里,身后是摆满组培瓶的实验室。′k?a·n?s?h`u/b`o_y,.,c~o-m·

"小周,快看看这个!"教授举起一支试管,里面的液体泛着淡紫色荧光,"我们从野生远志根部分离出了抗冻蛋白基因,正在尝试转入组培苗。"虎娃凑近屏幕,看见试管里的絮状物,忽然想起老周说过的"九节龙"根须,在冬雪里冻成冰条却依然鲜活。

深夜的监测站里,虎娃裹着羊皮袄,对着显微镜观察野生远志的切片。窗外的雪光映在镜片上,他忽然看见细胞壁上附着的菌丝,像极了老周药锄上缠绕的山藤。手机在桌上震动,弹出几条微信,是城里的志愿者们发来的:"虎娃哥,我们在社区种了远志盆栽!太行山的雪好大,好想看看真的鹰嘴崖......"

他打开直播软件,镜头对准窗外的雪景,远处的鹰嘴崖隐在雪幕中,像幅水墨长卷。点击"开始直播"的瞬间,屏幕右下角跳出几百个点赞,弹幕如雪花纷飞:"主播在山里冷吗?远志真的能治失眠吗?"虎娃笑了,举起一株干制的远志根茎:"大家看,这就是太行山的"忘忧草",它的根须要在石头里钻十年......"

立春那天,陈教授带着团队进山了,同行的还有几位纪录片导演。虎娃领着他们来到"远志站",太阳能板在雪地上投下整齐的影子,与老周当年的晒药场形成奇妙的呼应。"我们打算建条"云药径","教授指着无人机模型,"用5g传输实时画面,让城里的孩子也能"云采药"。"

纪录片拍摄到背阴崖时,导演忽然指着镜头惊呼:"快看!"只见雪地里有串细小的脚印,从远志苗延伸到岩缝,尽头蹲着只毛茸茸的雪兔,耳朵尖上沾着雪花,像老周当年见过的那只。虎娃轻轻按下快门,镜头里的雪兔忽然抬头,红眼睛映着远处的监测站,像两颗跳动的红豆。

春分播种时,虎娃带着志愿者们在监测站周围撒下野生远志种子。陈教授戴着老花镜,仔细将抗冻基因改良苗与本土品种间隔种植:"就像给它们找了个伴儿,互相帮衬着长。"虎娃望着老人微驼的背影,想起老周教他认药时的模样,两代人不同的衣装下,跳动着同样为药草沸腾的心。

深夜,虎娃独自坐在鹰嘴崖顶,怀里抱着老周的药锄模型。山下的监测站亮着暖黄色的灯,无人机在夜空中划出绿色的导航光带,像条看不见的药径,连接着山里与山外。他摸出手机,给陈教授发去条消息:"您说老周要是看见这些,会觉得奇怪吗?"

教授很快回复:"他会说,只要根还在石头里,不管长什么样的叶子,都是好远志。"虎娃望着漫天星斗,忽然想起老周讲过的贝壳化石——亿万年前的海浪,此刻正以数据的形式在光纤里奔涌,而太行山里的远志,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与整个世界相连。

山风带来远处的泉声,雪水融化的声音里,隐约有远志发芽的响动。虎娃站起身,药锄模型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像老周当年磨亮的桑木手柄。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在看不见的深处生长,就像野生远志与改良苗的根系,终将在泥土里相遇,共同编织出更坚韧的生命网络。

第十二回 狂飙拔木摧山骨 素手合药续前缘

谷雨前夕,气象预警响彻太行山谷:"超强台风将途经山区,请注意防范地质灾害!"虎娃盯着监测站的屏幕,降雨量实时数据已突破历史极值,鹰嘴崖后的山体滑坡风险指数狂飙。他抓起老周的药锄模型,冲进暴雨中——那里有片刚移栽的野生远志苗,是老周留下的最后一批种源。

狂风呼啸,雨点砸在脸上如刀割。虎娃带着护山队赶到时,泥石流已冲毁了半条药径,浑浊的泥浆里漂浮着折断的远志苗。他跪在泥水里,扒开石块寻找幸存者,忽然摸到一株幼苗的叶片,虽然沾满泥浆,却依然蜷曲着保持生命力。"快!用固土网!"他大喊着,声音被狂风撕成碎片。

连续三天三夜,护山队在暴雨中奋战。虎娃的手掌磨出了血泡,却不肯停下,直到最后一株远志被转移到安全地带。第四天清晨,雨过天晴,他坐在监测站的废墟前,望着满目疮痍的山林,忽然想起老周讲过的"返魂草"——那株在虫灾中重生的远志,此刻是否也在某处石缝里,悄悄抽出新芽?

陈教授带着救援团队进山时,虎娃正在用显微镜观察受灾后的土壤样本。"菌群结构发生了变化,"他指着屏幕上的菌丝,"但核心药源区的菌根网络还没完全破坏。"教授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带来了无人机播种机,试试用野生远志种子修复生态。"

播种那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