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道。
他的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他自己苦读半生,却也只落得个穷困潦倒、隐居乡野的下场。
而眼前这个农家少年,却似乎拥有着他年轻时所不具备的、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惊人的天赋。
或许……这孩子真的能替他完成那个未了的梦想?
周先生的心中,也悄然生出了一份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期望。
他对小山的教导,也变得更加尽心,更加严格。
不仅要求他背诵、默写,还开始让他尝试着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甚至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对子和短文。
小山也不负所望。
他的学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节节攀高,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和潜力。
村里人也渐渐知道了,张大山家那个体弱的三小子,竟然是个读书的奇才,深得周老秀才的喜爱和器重。
这让那些原本还对张家有些轻视或者嫉妒的人,心里也多了一份莫名的敬畏。
毕竟,在这个时代,读书人,尤其是可能考取功名的读书人,其社会地位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