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 第531章 铁路扩张,再遇难题

第531章 铁路扩张,再遇难题

时间悄然滑入深秋,燕山脚下那座编号“甲壹”的高炉已经成功点火,喷吐出了第一炉炙热的铁水。.\?看?*|书o<>屋¨D\小·\说(网@_ ×?已°±&发\?¢布?最1D新?]章±|o节~±?

那耀眼的红色如同初升的朝阳,不仅照亮了整个山谷,也照亮了大宁帝国迈向工业化的雄伟前程。

连接京城与燕山矿区的“京燕线”铁路,在海量资金与人力的堆砌下进展神速,铁轨如同一条不断向前延伸的黑色巨龙,以每日超过五里的惊人速度向着目标延伸。

车头厂内第一批编号“开拓者”的蒸汽机车头也已组装完毕,正在试验轨道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喷吐着白色的蒸汽,展现着它那无与伦比的钢铁力量。

一切似乎都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之上。

皇家资源总署的每一次会议都洋溢着乐观与自信的气氛。

朝臣们看着沙盘上不断向前推进的红色小旗,听着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数据报告,仿佛已经看到了不远的将来,帝国被一张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紧密连接的盛世景象。

然而在这片高歌猛进的凯歌声中,一丝不和谐的音符悄然出现。

这一日,资源总署再次召开高级别扩大会议。

会议的主题是审议“京济线”与“京武线”这两条南方主干线的最终路线规划。负责此事实地勘探与路线设计的,是青石县伯张大山的五子,如今在工部与格物院营造司担任总工程师的张柱子。

张柱子人如其名,性格沉稳如柱,做事一丝不苟,甚至到了有些刻板的地步。

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先汇报取得的成就,而是直接让人展开了两幅无比巨大的、绘制着山川河流的详细舆图。`萝-拉¢小?说· ~无\错′内?容\

“陛下,诸位大人。”张柱子上前一步,面色凝重,声音低沉。

“过去三个月我带领三支勘探队共计五百余人,携带格物院最精密的经纬仪、水平仪,对‘京济’与‘京武’两条线路的预定走向,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精确勘探。勘探的结果……非常不乐观。”

他此言一出,整个议事厅内原本轻松的气氛瞬间为之一滞。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张柱子拿起一根红色的长杆,首先指向了“京济线”的舆图。那条代表着铁路的红线从京城一路南下,但在抵达黄河中下游的济州府地界时,却被一条宽阔的蓝色区域硬生生地截断了。

“第一个难题是黄河。”张柱子的声音透着一股技术人员特有的严谨与沉重。“我们都知道黄河水流湍急河道宽阔,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它到底有多宽,水到底有多深。”

“经过我们精确测量,济州段的黄河在枯水期两岸最短直线距离为三里,而在丰水期这个距离会扩大到五里以上。”

“更致命的是此段河床并非岩石而是以泥沙为主。河床之下三十丈依旧是松软的淤泥,这意味着我们传统的石料筑基、木材搭桥的法子在这里根本行不通。任何桥墩在这种地基上都如同插在豆腐里,别说承受火车这种钢铁巨兽的重量和震动,恐怕一场洪水就能让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顿了顿给众人一个消化的时间,随即抛出了一个更令人绝望的结论。

“营造司与格物院的工程师们经过了数十次的计算与模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以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任何一种造桥技术,都不可能在这种地质条件上修建起一座足以承载铁路的永久性桥梁。¨衫*疤/墈¢书_旺\ ,勉′费+悦-读*”

“黄河是天堑,以现有技术我们……跨不过去。”

“哗——”议事厅内一片哗然。刚刚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大臣们脸色瞬间变得难看起来。如果连黄河都过不去,“京济线”修到一半就成了断头路,那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没等他们从这个坏消息中缓过神来,张柱子又将红杆指向了另一幅“京武线”的舆图。

“相比于黄河天堑‘京武线’的难题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见那条通往南方的红线在行进到一半时,被一片连绵不绝的、用深褐色标注的巨大山脉拦住了去路。

“太行山脉。”张柱子缓缓吐出四个字。

“此山脉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