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但也蕴含着机遇。
有些事难以言表,看似天灾,实则不然。
家人对他恩重如山,他怎会坐视不理,眼睁睁看着他们受苦?
即使在公社干活,也分轻重活。
有人食不厌粗,有人锦衣玉食。
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他利用周末及寒暑假查阅了大量资料。
结合前世所学,他得出结论:以他目前的体格,无法帮助所有人避开灾难,但至少可以缓解自家困境。
他的办法是打井。
并非那种用泵抽水的机井,现在条件不允许。
他打算打的是压水井。
这种井在**十年代十分普遍,但1958年时,他连见都没见过。
按理说,压水井在宋朝就被发明,传至现代应已广泛普及。
可惜不知何故,到了五十年代,使用者依旧寥寥无几,多数农村仍沿用几百上千年的老式水井,靠水桶取水。
此时的四九城不像后世那般干旱,地下水位平均仅五六米,有些地方两三米便能出水。
接下来的**年间,若四九城非重灾区,且旱情不严重、地下水位不大幅下降,压水井应该能抽到水。
同样是打井,打压水井和传统水井有很大区别。
打一口传统水井耗时费力,人力物力消耗巨大。
而压水井恰恰相反,凭如今的技术,制作各部件毫无难度,只需工厂生产,打一口压水井的效率将提高数倍!
相较传统水井,压水井操作简便,妇女儿童皆可轻松驾驭。
若打不出水又如何?
人力有限,尽力而为,顺其自然罢了,若天意如此,也只能接受。
当然,这些细节他并未向家人说明,一则难以解释,二则无需多言。
只要他们家率先成功打井,消息很快便会传开。
他要借压水井,在即将成立的公社里为家人争取有利位置。
哪怕不能担任重要职务,做个生产队长或计分员也远胜普通社员!
除了看守员、卫生员这类轻松的活计,还有很多机会可以争取。
李卫国此番回乡,除了带走家中储备的粮食,更重要的是统一全家的思想。
达成一致后,李卫国便着手准备。
背靠轧钢厂,找人制作压水井部件并非难事……对了,找易中海,这位8级资深技工,定能轻松完成。
李卫国凭借现有能力,或许能在城里为几位兄长谋得一份差事。
然而,要把全家都迁入城中却显得力不从心。
更何况,未来将发生的大灾荒里,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李卫国记得有一项清退政策,似乎是从某年开始进城的工人要返归农村。
好不容易费尽周折将家人安顿进城,没多久又被迫遣返,那场景简直令人哭笑不得,李家在村里颜面尽失!
与其寄希望于在城里站稳脚跟,不如先在乡下稳固根基。
若李家父子配合默契,完全有机会掌控小王庄的话语权。
接下来不仅有灾荒,还会迎来更大的变动。
若能掌控小王庄,无论外界如何动荡,李家都能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李卫国从当下开始未雨绸缪,不仅要让家人安然度过难关,更要抓住机遇乘势而起!
每个时代都有赢家,也有输家。
自身无能,即便处于最好的时代也无济于事。
若具备智慧、能力和时机,即使身处乱世,也能迎难而上,甚至逆境翻盘!
若不趁早努力,待到阶层固化,再谈什么都为时已晚!
若李卫国只是普通重生者,或许会选择隐忍至大风平息。
可惜,他并非如此。
身为拥有系统的异类,苟延残喘二十年纯属浪费,简直是极大的浪费!
牛市买入优质股票固然可观,但比不上熊市便购入大牛股者的收益,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见李卫国如此镇定自若、信心十足,李家父子也逐渐安定下来。
既然小七胸有成竹,只需静候他的布局即可,这些粗人还是别瞎操心了!
“对了小七,你说的棉花、棉布、自行车,真的都是借来的?”
李卫国递上几张纸:“确实借的,爸,您瞧,这是借据!”
“你……你这败家子!”
……
“妈,我买了肉,让几位嫂子赶紧发面,中午吃包子,大肉包子!”
费尽九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