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生活。穆慧芸开口,语气那么恭敬谦虚,不容推辞。他当即答应下来。接下来,杯中酒甘冽、美、带劲,魏忠贤喝了不少。
平心而论,穿越众里头对魏忠贤最有好感的是胶皮,她对他的较高评价源于本原时空里崇祯皇帝在最后关头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魏死前被公布罪状、发配凤阳,死后被碎尸万段、悬首示众。一代历史风云人物落得个如此下场,胶皮定要为他鸣冤不值。
崇祯上台后对魏忠贤下此狠手,在给当时的所谓黑暗政坛带来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他赢得了来自东林党的‘圣主明君’的欢呼颂扬。然而17年后,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下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每每听到看到这段史实,胶皮总要惊讶一番沉思一阵。惊讶的是,崇祯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不把全部心思放在调兵遣将上,居然还有闲心做一件与御敌守城毫不相干的事情;沉思的是,崇祯在国破人亡的慌乱绝望中为什么会突然改变初衷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并出人意料地为其收集骸骨、修坟立碑。
哥哥朱由校死前曾专门叮嘱弟弟朱由检,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掺杂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在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政治立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深明大义和远见卓识。
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难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断罢免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出的袁崇焕,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举措,可以看出他心系国家、讲求原则。他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层能力、这种魄力、这份功绩,应该被认同和肯定。
崇祯即位的时候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一位魏忠贤这样能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即便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坍塌崩溃。但被东林党洗过脑的崇祯为了独掌大权,借着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势彻底肃清了阉党集团。能够不动声色一举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自我标榜的人生得意之作。然而,正是由于迷信自己的能力,让他从自信变得自负,最后变得刚愎自用。魏忠贤死后,崇祯起用的东林党人干了些什么?杨鹤对起义军实行招安,袁崇焕与后金私下和谈,无不表现出东林党人卖国情怀。
崇祯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方向错误,做得越多结果越糟。他既无治国之能又无任人之术,为君严苛、猜忌、多疑,17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这种让人噤若寒蝉、如履薄冰的高压态势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之后,终于领会到了皇兄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也让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彻底崩溃。崇祯收葬魏忠贤遗骸既是对其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17年执政生涯的全盘否定。
康熙四十年,魏忠贤墓被康麻子下令夷平,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