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异世变身:从农奴开始做仙子 > 第43章 松风摇宿霭,茶烟袅鬓丝(四)

第43章 松风摇宿霭,茶烟袅鬓丝(四)

地递了过来:

“大人,这是陛下所允,关于谪仙的典籍。”

我接过卷轴,谢过宫女,随后关上门。

客房内的夜明珠自动亮起,在青玉地砖上投下柔和的光晕。

手指拂过卷轴表面,触感冰凉细腻。我在窗边的躺椅上坐下,锦缎软垫立刻陷下去几分。

卷轴沉重而冰凉,触感极好,表面雕刻着细密的纹路。我把它捧在手心,我好奇地打量这卷轴,心中一时浮起一个疑问,于是将其举至眼前,轻声问道:

“师尊,你们那个时代没有发明纸张吗?怎么到现在我见到的所有书籍、典籍,都是这种卷轴的形式?”

师尊的声音随之在我耳边响起:

“萧儿,卷轴不仅能存储灵韵,还能高效地传递信息。纸张印刷术,虽然看似便捷,但如何能与卷轴相提并论?”

我低头思索了片刻,

“嗯,的确,若论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效率,卷轴更为适合这种修真世界。”

随着卷轴缓缓展开,一股若有若无的灵韵从中散发出来,仿佛是天地之间的气息凝结成了文字。

卷轴中间的三个鎏金篆字映入眼帘——《谪仙录》。

我翻开青玉卷轴,灵光微动,鎏金古篆宛若流泉泻地。卷首便是《九宵遗事》:

“昔有女修,号曰青萝,年十五,梦游太清,得仙人授以归虚之诀。既醒,所居之地草木俱荣,百鸟朝歌。然其后不过五十年,青萝于晨曦中化鹤而去,遗言曰:‘吾本非常人,今归非常道。’”

简片翻动如流水,又现出《东溟旧闻》一段:

“东海之东,昔有一岛,岁岁现一女童,素衣赤足,面若春华,举止若舞。岛民供奉数代,女童终不改容色。忽一岁,海啸覆岛,女童立浪巅,一笑而没。”

我蹙眉轻抚简面。故事看似奇异,却隐隐与柳如烟所言暗合。

再翻,见《天禺杂记》记曰:

“大荒南境,有牧者夜遇一妇,眉目如画,自称‘灵台客’。牧者舍之于家。数月后,妇忽以手中尘土化为灵田,沃土千里。未几,一夕长风起,妇人乘风而逝,徒留灵田不复有灵气。”

青烟缭绕中,隐有细小光纹浮现。师尊玉宸真言的残魂凝成一指,轻点卷轴,淡声道:“此类传说,十之七八为附会奇谈,然其中描摹之貌、迹象之异,俱与谪仙者略有符合。”

我静静将卷轴看完,最后一篇为《幽篁夜话》:

“昔有书生,夜读山寺,忽闻阶下有人叩门。启之,见一素衣女子,眉目生辉,气息若隐若现,自言迷途。书生纳之。一夕之中,书生顿悟道理,破而后立。女却晨曦中化烟而散,遗一玉简,书:‘前缘既了,各安天命。’”

我垂眸沉思。卷轴中所记种种,虽多添枝加叶之处,但线索交叠,足以印证柳如烟先前所言。谪仙之迹,似真似幻,历朝历代,皆有传闻,且多短暂而不可追。

收拢卷轴,青玉微光一敛,“叮”的一声脆响在空中久久不散。我抬头,心中不免微微激荡。若这些传说中真有几分真实……那么,我的身世,又当如何?

“师尊,这些谪仙,看着同那什么终结者倒有几分相似,唰的一下就降下来了。”

师尊掀了掀眼皮,望着我,眼神里透着一股我熟悉的耐心。他道:

“更像是前世某位哲学家提出的思想实验,‘沼泽人假说’。”

我支着下巴,有些发懵,脑子飞快转着,便顺势问道:“那是什么?”

师尊略一沉吟,缓声道:

“有人设想,一人在沼泽地中被雷击毙命,同时一团泥水因偶然变化,与原本之人无二。无论神魂、记忆、习惯,皆一模一样。只不过,那己非原人,而是凭空生出的另一个。”

我听着,只觉头皮发紧,笑了笑说:

“那倒还真有点意思。”话锋一转,我又追问一句,“那师尊你觉得,我是不是也算是个谪仙?”

话出口,我心中生出几分莫名期待,却又隐隐忐忑。若真是,那我这一番挣扎苦熬,可算有了个堂皇的出处;若不是,也罢,至少脚踏实地。

师尊缓慢地看了我一眼,道:

“这问题不好答。若单论神魂,你极大概率不是仙人。”

我心里咯噔一下,还没等他细说,便故作轻松地撇了撇嘴,道:“师尊你要是想骂我笨,想嫌我弱,就首说嘛,何必兜圈子。”

我这话半带撒娇半带不服,扔出去后自己也觉得气鼓鼓的,心底又忍不住笑自己还真是小孩子心性未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