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源自张鲁。+x\d·w¨x.t^x,t¨.`c?o-m,
刘备听到这一消息的第一感受是大喜。
胸腔里像是有团火猛地炸开,烧得眼眶都有些发热。
这些年忍辱负重,寄人篱下,不就是盼着这一日?
曹操啊曹操,你也有今日!?
你一死,这北方必定大乱,这汉室天下终非属你手也。
然而与众将士大喜过后,刘备却莫名感到一阵空虚。
这空虚并不是对曹操的怜悯。
曹操一生杀伐,欺凌汉帝,手上沾染的鲜血足以汇成江河。
何来怜悯可言?
而是可惜。
他可惜曹操精于权术,擅于军政,本有匡扶天下的能力。
却终效董卓之行。
若他肯放下权谋算计,凭他的雄才大略,辅佐汉帝重整乾坤,未必不能成为流芳百世的周公。
刘备亦回想当初,为曹操所礼遇之时。
心中亦泛恍惚的暖意。
那时他虽寄人篱下,曹操却待他不薄,坐必同席,行必同车。
纵论天下,畅所欲言。
那一日。
曹操言其为洛阳北尉,正律法棒打蹇硕叔。
刘备言其任安喜县令,为公理鞭笞督邮吏;
互道对方年轻冲动之往事,他们也曾相互欣赏,抚掌而笑。
都有英雄气,也都是暴脾气,岂能无话可谈?
所不同的是,曹操那顿五色棒打出的满腔激愤,自有家世荫庇兜底,风波过后仍能稳坐官位,甚至因铁腕之名更得瞩目;
而刘备鞭向督邮的怒火,却燃尽了所有的军功与荣耀,终究只能带着家小仓皇远走,如断梗飘萍般再寻前路。/萝·拉+暁/说! _首.发^
但对于英雄而言,那些又算得了什么?
能守得住心中公理,护得住肩头道义,方得弥足珍贵。
坦率而言,刘备看不上曹操屠城害民之举。
却又不得不承认曹操平定乱世的举措,也佩服他整合人心的能力。
刘备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律己。
但不以其律他人。
他甚至想过,若曹操之志真为兴汉,纵有德亏,亦为汉室之幸。
待天下一统,或许两人真能为同朝之臣,这倾颓的王朝的在此繁兴共尽一份力。
首到那一日,许田围猎……
曹操夺皇帝之弓,沉醉享受于“是陛下射中啦”的不实谀词。
刘备看清了曹操的嘴脸。
后得汉帝衣带血诏,刘备得见汉帝字字泣血之言,心知与曹操断难同路。
再后来,曹操勒毙董贵妃,亦杀其腹中孕子。
至此,曹刘己成血海深仇。
……一阵欢悦之后,帐中文武俱己散尽。
刘备颓然坐在座位上,忽然感到一阵悲凉和寂寞。
如果按照原本的世界,曹孟德此时当正值鼎盛,至少还有八九年的寿命吧。
不过,这样也好。
他最终未称公称王。\墈?书/屋*晓¢说_蛧~ ^勉.肺?悦^读`
乃以汉相之名,死于西北黄沙之地。
在刘备看来,曹操今生结局,可比做一个魏公或者魏王要好多了。
刘备开始思考,要不要派个人去许都,为曹操吊丧。
却又担心,曹操之死,与自己脱不了干系,曹氏族人若得迁怒于使臣,岂不是把人往火坑里推?
算了,还是听听孔明的意见。
很快,诸葛亮的密信就到了。
接着,刘备得到了更为确切,也更为震惊的消息。
曹操竟然没死。
“主公钧鉴:
前日所传曹操死讯,实乃亮假托张鲁谓之谣言。
曹操或未殒于黄沙,此刻虽踪迹难寻,然亮料其必遁于高岭发羌之地。
亮己令翼德、子龙与令明死守凉州,如铁闸般扼住咽喉,断其回归中原之路。
此举意在搅乱许都人心,乱其方寸。
唯此秘计,主公需谨守心口,万不可泄于外人。
若江东遣使问询,主公只需笃定言之:曹操己死。
如此,方能收渔翁之利。
亮 顿首。”
刘备闻信恍然,才明白这一切也都是军师的计谋。
曹操或许并未身死,而是被军师堵在了发羌高岭,不得回军。
想到诸葛亮,刘备嘴角浮出一丝温暖的笑意。
军